据考古专家考证,5万年前,已有人类在今隆林各族自治县境内活动。秦汉以前,居住着越人的2个支系,后进化为壮族。除壮族是土著民族,苗族、彝族、仡佬族、汉族均在各个朝代陆续迁入县内。居住在境内的5个民族,在语言、风俗、宗教等方面有所不同,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能和睦相处,共同创造民族文化,形成民族特点。
解放前由于县内自然条件恶劣,加之历代统治阶级实行“以夷治夷”的政策,挑动民族间武装械斗,战乱不断。人口发展缓慢,分布疏散,普遍二户三户一寨,五户十户一村,常常是几户一山头,几家一个山脚。民国33年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16人。
人口数量:
明朝嘉靖元年(年)全县有户,人,清朝乾隆八年(年)总户数为户,总人口人,期间的年中人口增加人,平均每年增加人。
民国23年(年)西隆县有户,人,比乾隆八年总人口减少人,连年战乱,饥荒病灾,百姓流离失所,人口出现负增长。
民国33年(年)全县户,人。
解放后各项事业都有长足的发展,医疗卫生大大改善,人口发展迅速。年全县户,人。年人,年人,年的人,年全县户,有人,年末,全县户,总人口人,年末全县户,总人口人。
族源姓氏
聚居在隆林各族自治县的各族人民,壮族是土著民族,苗、彝、仡佬、汉族在各个朝代陆续迁入。各民族中都有自己的姓氏,随着人口迁入,姓氏逐步增多,年全县共有个姓氏。
壮族
壮族是县内的土著民族。年7月,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的技术人员到县内进行古生物化石野外调查时,在县内祥播乡(壮族聚居地)政府附近的那来洞,发现人类牙齿化石2枚,及伴生的哺乳动物化石一批。经专家鉴定后确定,这是继年冬在右江流域两岸的田东县祥周乡模范村定模洞发现人类化石后的又一个旧石器时代的人类化石地点。说明距今5万年前(同“柳江人”大致同一时代),已有人类在县内生活。
隆林各族自治县所处的地域为广西西部红水河流域,属于中国岭南地区,早在秦汉以前,就居住着越人的2个支系──西瓯、骆越,这些土著民族后来发展为壮族。至今,壮族在生产生活的许多方面,仍反映出与古越人的各种渊源关系。
古代越人“巢居”干栏,迄今隆林山区壮族的住房多为以土木结构为主的干栏式楼房,这种传统的建筑形式分上下2层,楼上住人,楼下养牲畜和堆放杂物。
干栏式楼房
隆林各族自治县壮族人口较多,年人口为人,占全县总人口的53.74%,主要分布在河谷盆地,生产条件较好,聚居在新州、沙梨、扁牙、者保、者浪、祥播、革步、委乐等乡(镇),也有相当一部分壮族和汉、苗、彝、仡佬等民族杂居,分布在全县各乡(镇)中。年人口为人,占全县总人口的54.58%,聚居在新州、天生桥、者保、平班、革步等乡(镇)。
苗族
居住在隆林各族自治县的苗族有6种不同的自称。
偏苗,自称“孟沙”或“孟夏”,亦称偏头苗。民国8年(年)编的《广西西隆县苗冲纪闻》记载:偏苗,其妇女结髻于头偏右得名,髻上插小木梳。也有人称偏苗为黄苗、边苗和变苗。“黄苗”是古代其他民族对偏苗的称呼。“边苗”和“变苗”与“偏苗”语音相仿,均可通用。
红头苗,简称红苗,苗语称为“孟林”、“孟论”、“孟令”或“受论”。因其尚红而得名。原来男女都扎红头巾,民国时期国民党认为红头巾与红军有关,强令收缴男子扎的红头巾,之后只有妇女扎红头巾,民国末期连妇女也不再扎红头巾,而改为扎白或蓝色头巾至今。
清水苗,自称“蒙瀑”,有多种关于名称来源的说法。有的说因衣服多用青布,有的说是黑苗,一般人认为因来自清水江而得名。但据老年人的说法,清水苗的名称不是来自清水江的江名,而是来自清水江其意。意思是说,他们的心和清水一样纯洁、善良。
白苗,自称“孟漏”。因其妇女穿白色裙子而得名。
花苗,苗语称“孟邹”。因其妇女的衣、裙、绑腿均绣美丽的彩色图案而得名。
素苗,亦称“哉江苗”或“哉庄苗”,苗语称“孟加卡”,又称“孟拜”。据《广西西隆县苗冲纪闻》记载:“因其来自黔西大定府,曾为庄主之佣丁故也”。
苗族先民早在殷周时代已在今湖北长江流域和湖南洞庭湖一带生息。秦汉时,大部分苗族先民以武陵郡为中心,已在越隽郡、巴郡、南郡等地定居,小部分迁徙到今黔东南部柳江流域。大约在公元前三世纪,由于种种原因,溯沅江而上,向西迁徙。来到了湘西和黔东的“五溪”地区,汉文史籍上辱称之为“五溪蛮”。以后,继续向西迁徙,逐步来到了桂西北,黔东南、黔西南、滇东和滇南等地区。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广西民族问题》记载,广西的苗族大约是在宋代陆续从湘西和黔东的“五溪”地区迁到今融水苗族自治县的元宝山周围。明末清初,又有一部分迁到南丹山区,有的则从黔西南迁到今隆林各族自治县境内的德峨山区,发展成了今天的苗族在广西的分布格局。
居住在隆林各族自治县境内的苗族虽有偏苗、红头苗、清水苗、白苗、花苗、栽姜苗等不同称谓,但在民族来源上都趋于一致,是从清初开始,陆续由黔西南的安顺、兴义地区迁来的,绝大部分的苗族均称是“岗爹”到贵州后转而迁入隆林各族自治县的。(苗语的“岗爹”即“夺岗爹”,“夺”指“天”,“岗”指之尾或之底,“爹”是地。是原居住在洞庭湖的苗族先民对该地区的一种意称。认为自己的驻地是在“夺岗爹”,意即是住在“天之底地之缘”)。迁移的时间相当长,直到解放初还有部分迁移的现象。
苗族迁徙的原因,主要是为了逃避官府的税捐、抓丁拉夫。乾隆年间清政府镇压贵州、湘西苗族起义,许多苗民是那时迁来的。有的是因地少、缺水而迁来的。居住在县城附近的大树脚屯的苗族,是在民国26年(年)秋天为了反税、反拉丁而从贵州省的安龙县巴结乡威土湾屯集体逃来的,逃来时只有26户。
隆林各族自治县苗族多数是从贵州省南部的兴仁、兴义、安龙、安顺等地迁来,也有些是从贵阳、新城等地迁来。年有人口人,占全县总人口的23.79%,主要分布在县内的德峨、克长、蛇场、猪场、常么等乡的连片石山地区,少数散居于其他乡村。一般以三五户、十多户为寨,三四十户的大寨甚少,也有个别单家独户深居高山密林。年有人口人,占全县总人口的24.7%,主要分布在县内的德峨、克长、蛇场、猪场、新州等乡(镇)。
彝族“彝”是各地彝族统一使用的族称。由于方言、地区不同,还有许多不同的自称和他称。
据史书记载,居住在隆林各族自治县的彝族,祖籍均在云南省。是分两批从不同的地方迁来的。其中一部分是从云南的东川、会泽、曲靖一带迁入今德峨乡德峨村、那地村、田坝村、岩头村、新街村、堡上村和猪场乡猪场村,主要姓氏有黄、王、韦、吴4姓。《西隆彝志》记载:“笃慕的么房生子慕克克、慕齐齐”向实液中部发展为布、默两部族,为今云南会泽、宣威、曲靖、昭通和贵州毕节、兴仁、安顺、六盘水等地区及广西隆林各族自治县等地彝族之祖。“另外或改用其它表达,黔西南彝族首领多为龙姓,旧时罗平和隆林的彝族首领也是龙姓,相传隆林彝族土司首领还是普安鲁土龙家分支而来”。其次,云南东川、会泽、宣威、曲靖一带的彝族与隆林各族自治县德峨村、那地村、田坝、岩头、新街、堡上的彝族的语言和婚俗都有极大的相似之处。云南省《彝族文化》中《广西彝族源流初探》一文中指出:“观两地的历史和现状,贵州黔西南与隆林彝族都是同属一支,都是龙姓土司的夷民,他们的先民原居云南东川、曲靖故地,后才迁往黔西南,稍后一支渡江进入隆林”。
居住在隆林各族自治县德峨亚稿、者黑等地的杨、李姓彝族,祖籍来自滇西(迤西)。据史书记载,滇西地区很早就有彝族居住。《西南彝志》称,在多年以前已有一支彝族向滇西迁移。唐代彝族首领统一了六诏,建立南诏国时,彝族已遍及云南全省。衡阳谢彬著《云南游记》也说:“罗罗又名卢鹿……居迤南、迤西”。吕振羽先生《中国民族简史》中写到“倮倮分布四川西南部迤滇边,滇南及云南至贵州”。无不谭从倮文中也提到居住隆林的“倮自言迁云南迤西”。隆林各族自治县德峨乡保上村亚稿屯杨姓古墓碑刻有“伏明始祖原籍于姐(云)南大理羽西人,不幸洪武年间兵戈扰乱,迁于广西西隆州属下巴结甲猓猡亭亚稿村落业”。这证明了县内的另一支彝族,他们的先民来自滇西大理一带。
《隆林各族自治县概况》记述:“分布于隆林山区的彝族,是在公元七至八世纪,先后由云南迁来的”,也有一部分于明洪武年间(~年)在明将兰玉、缚友德、木英率领百万大兵进剿西南彝族时,迁到县内。
迁徙的原因主要是:逃避部落间的互相残杀。据马长寿著《南诏国内的部落组成和奴隶制度》,多年前彝族还处在“牛马被野”、“男女悉衣牛羊皮”的游牧生活时代,后由于人口发展,牲畜增加,各部落相互掠夺残杀,原居住地的数支彝族为了生存和发展,大量迁徙到滇西、滇南、滇东北,其中一支过往贵州西部和西北部。
三国时代,居黔的首领济火助诸葛武候擒孟获封功为罗甸王,济火部族的一支随其迁往贵州安顺等地后向普安、兴义、安龙、贞丰及广西西北部迁移。
由于自身人口的增长向外寻土地。
由于明王朝的征服,从云南迁入。
明代《英宗实录》记载,为了逃避领主头人、封建王朝的剥削,逃难到广西,后迁到那坡等地。
不适应气候环境。《广西彝族源流初探》中提到,“彝族原居高寒地带,迁入广西田林、旧州等地后,由于气候炎热,又加上中央王朝的镇剿,他们不得不迁至含山古城(古城彝王寨堡残垣今存)。”
年隆林各族自治县彝族人口人,占全县总人口的0.93%。主要分布于德峨、常么、猪场、龙滩、者浪、长发、新州等乡(镇),其中以德峨为最多,有人,多居住于石山地区,村落一般较集中。
年全县彝族人口人,占全县总人口的1.09%。主要分布于德峨、猪场、新州等乡(镇)。
仡佬族“仡佬”一名,在仡佬族迁入隆林之前,在贵州时就有通称。
仡佬族自称“图里”,也有称“牙克”。仡佬族内部因衣饰和生活习俗的差异,又有不同称谓,姓郭的因男子身披长袍而称“披袍仡佬”,姓何的因女子颈戴项圈而称“锅圈仡佬”,姓陈的因女儿出嫁时,为报答养育之恩,有打崩半条门牙留给父母,而称“打牙仡佬”。
迁到隆林后,“披袍仡佬”主要居住在常么乡大水井村和长发乡新华村,解放后男子已不披长袍;“锅圈仡佬”主要居住在三冲弄麻,迁到隆林后女子已不戴项圈;“打牙仡佬”主要居住在常么乡大水井村和岩茶乡者艾村湾桃屯,迁到隆林后打牙习俗已取消。民国时期,三冲仡佬族被辱称为“水牛仡佬”,么基仡佬族被称为“黄牛仡佬”。解放后取消了辱称,统一称为仡佬族。
隆林各族自治县的仡佬族,主要居住在今常么乡的么基村和三冲弄麻村。《隆林各族自治县概况》载:“隆林仡佬族约在清初从贵州迁来,至今已有10多代了”。清雍正《广西通志》记载,今广西隆林县大水井的仡佬族,传说祖先迁自贵州兴义府(今贵州安龙县)。”许多史籍都说明了隆林各族自治县仡佬族是由贵州迁入的,但来源的地名不同。
么基的仡佬族,传说祖先是从贵州新(兴)义府(今安龙县),小地名马逼桥、那隆坝、坡甘劝(地名均为译音)4个地方迁来的,到现在已有10代了。也有的从贵州六支大崖脚迁徙来的,居住在大水井,已经10多代了。《贵州通志》和《大明一统志》贵州布项司条,都记有仡佬族的名称。元明清三代统治者对贵州少数民族曾进行过镇压,迫使仡佬族分迁到邻近各省,年代与调查中“到现在已有10代”吻合。
三冲弄麻村的仡佬族,是从贵州仁怀县金竹寨逃荒而来的,也有的是从贵州遵义市来的,到现在已有五代了。现弄麻还有一座何朝成的古墓,墓碑刻“贵州省遵义仁怀州金竹屯光绪四年”。
大水井仡佬族迁移的原因,相传是为陆家和郭家同争一个姑娘而打起官司,历时3年之久,郭家几乎被陆家杀光,只剩下一个老婆婆沙氏及2个小孩,要是不逃跑,最后就要被陆家杀绝,老婆婆把这2个孩子(一个叫郭亚从,另一个孩子叫郭亚胜)装进箱子逃到隆林。另一种传说是:因与人家打仗逃难来的,首先到马冲寨(龙狗场长坝)安家,后来发展到10来户人家,住约一代时间后因山崩死很多人,只剩下姐弟两人逃到大水井,帮罗家打工,罗家讨姐为妻,而弟讨汉族老婆,仡佬族就这样在大水井发展起来了。
居住在三冲弄麻寨何姓的仡佬族说,因生活困难全家逃荒来的,后来仡佬族人逐渐迁过来,多数是姓何的,至今姓何的仍占多数。
隆林各族自治县内尚有自称为“补留”[pa33iju13]或[pu4iju4],壮族称其为“布史”,汉族称之为“徕”的徕人。《西隆州志》载:“徕居山巅,曰寨,男蓄发,以青布包首,头插烟袋,出常携锄,能作僮语。妇人衣蓝,领袖裙脚以红黑各色缘之。”徕人主要居住在长发、常么、者浪等部分村寨,长期以来,徕人的民族成份问题一直未能得到权威部门确认。
迁移的原因主要是被强族、朝廷官兵烧杀掳掠逃难而来的,一路上被打死、病死、饿死,过了红水河就剩下不多的人了。解放后,大批的专家、学者先后对“徕人”族属问题进行大量调查研究,在老一辈专家学者的支持下,广西民族学院民族研究所隆林各族自治县籍汉族青年学者龚永辉,花了10年时间潜心调查徕人问题,走遍徕人居住的村寨,撰写一篇篇论文,为识别徕人归属问题提供大量可贵的材料。年5月23~27日,自治区民委在隆林各族自治县召开广西徕人民族成份归属问题座谈会。与会人员听取了有关专家、学者对徕人民族成份问题调查研究得出的结论,确认徕人为仡佬族的一个支系。徕人同胞认为,专家们对徕人属仡佬族的结论是正确的。座谈会后,自治区人民政府下发《关于同意确定徕人为仡佬族的批复》文件,解决了徕人的族属问题。县民委下发《关于“徕人”更改为仡佬族有关问题的通知》并及时给原徕徕人办理民族成份更改手续。
年仡佬族人口人,占全县总人口的0.7%,住在常么乡的最多,有人,占该族人口的40.21%,其余分布在德峨、克长、者浪、岩茶、蛇场等乡,多与壮、苗、彝等民族杂居。
年仡佬族人口人,占全县总人口的0.%,主要居住在德峨、克长等乡。
汉族汉族在民族的社会交往中,一般称为“客人”、“汉人”。
隆林各族自治县汉族多数在宋朝以后陆续从云南、贵州、四川、广东等省以及广西东部地区迁入。据清代康熙十二年(年)《西隆县志》记载:“外来懋迁之人城内有广东铺民十余间又八达及旧州亦有湖广广东客民十余户”。县内隆或乡的汉族“大多从山东、云南、广东、四川、贵州、河南、河北等地迁来。来时是单身汉,今已是八九代家族。大多村落今还是单姓居多,有的村屯几百人,仍然是单一姓氏。打兰村沙地屯50户,人,全部姓阮;菜洞子屯80户,人,全部姓龙。
年全县汉族总人口为人,占全县总人口的18.88%,主要散居在新州、隆或、岩茶、介廷、蛇场、克长、者保、桠杈、金钟山等乡(镇)。
六、七十年代的隆或镇
文章来源:广西隆林网综合编辑:隆林信息网
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ngyizx.com/xyshj/10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