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视频时长15分钟,建议在WiFi环境下观看)
1
清楚黔西南地方历史的人都知道,兴义这地方不但是“先有捧乍营,后有兴义城”,而且捧乍位处滇黔桂三省之交通咽喉,素有“鸡鸣三省”之喻。又因地势险要,捧乍被誉为“西南屏障”。在冷兵器时代,捧乍这地方历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因为,捧乍不仅历史非常悠久,它还是兴义市内开发较早的地区之一。相关史料记载,早在东汉末年至宋元时期的千多年时间里,从现在兴义到捧乍一带,都属于彝族部落管辖下的领地。公元年至年的梁朝时期,彝族语称捧乍为“霭外则”,汉语意为边远的岭外之州。据清朝道光年间编纂的《兴义府志》记载,普安州龙姓土司的入黔始祖阿台,就居住在捧乍。彝语将粮仓称为“则溪”,这个名称也是古代贵州宣慰司属下的行政区划名称,即管理兵马钱粮的地方官居住地。“捧”是彝族人名的音译。“捧乍”则是一个叫“捧”的彝族部落头人的世袭领地。“则”与“乍”音相近。时间长了,这里就称为“捧乍”了,这就是“捧乍”地名的来历。相关史料记载,明朝洪武十四年(公元年),朱元璋派遣征南大将军傅友德率领30万大军,从湖南进入贵州和云南,消灭了元朝残余势力后,为了巩固地方政权,防止少数民族反叛,于洪武十六年在黄草坝设黄坪营;二十二年(公元年)又设布雄营和捧乍营,均属普安州十二营长官司之一。清朝立国之初,朝廷为了削弱地方势力,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改土归流”。由于捧乍地处三省交界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当地云贵总督鄂尔泰于雍正五年(公元年),建议朝廷在捧乍派驻重兵,这样既可以管控贵州,又可以威慑滇桂。清朝廷很快作出部署,在捧乍驻兵人,管辖属下的捧乍、白云、发岩、歪染、革上、鲁布革、江底、马別(今马岭)、顶效等9汛,带兵官为从三品的游击(相当于现在军队里的少将级別)。与此同时,在行政上设巡检署,管理地方事务。10余年后的清乾隆八年(公元年),捧乍开始建石城,5年后竣工。捧乍城周长三里三分,高一丈,四周筑有6个炮台,开了4道城门,东西南北分別命名为“暘谷”,“阜成”,“平秩”,“迎恩”。相比之下,当时的黄草坝建城,要比捧乍晚5年,城墙也比捧乍短40丈。至于黄草坝建县后改名“兴义”,则是在嘉庆三年(公元年),是在捧乍设营之后的多年,捧乍建城后的50多年。因此,世世代代的捧乍人,都不无自豪地宣称:先有捧乍营,后有兴义城;或是说,先有捧乍城,后有兴义名,说的都是捧乍历史的悠久。捧乍城里,大街小巷,全部铺上石板。军队进城出城,马蹄踏在光滑的石板上,发出金石的脆响,真是“车轔辚,马啸啸,行人弓箭各在腰”。当年,金戈铁马,旌旗翻飞。捧乍城里,充塞着一派威武肃杀的气势。捧乍成为黔滇桂三省交界处的军事重镇,同时也是三省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一时间,城中商贾(gǔ)云集,市场繁荣,人烟辐辏(còu)。城里南门坡建有关帝庙,一年中要举行几次庙会,人声鼎沸,好不热闹。庙中塑着那些雕像,技艺高超,形象逼真。其中两对石人石马,栩栩如生,大小与真人真马相似,均用整块巨石雕琢而成。至今仍留存有一马收藏于刘氏庄园内,石巴重约公斤,高1.5米,长1.75米,胸宽0.42米,左前肢微微弯曲,轻轻踏在一哈巴狗背上与之嬉戏。马身肥壮,臀部圆滑,胸宽脚短,腿粗蹄小,具有山区良马的特征。这些种种古迹,都表明捧乍的确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厚重的文化。大约因为捧乍险要的地势,历史上滇黔桂发生的许多战争都与捧乍有关。远古的战事姑且不谈,就说说最近的解放战争,其中的故事也是非常吸引人的。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五周年之际,由国家民政部直接拨款,总投资多万元的捧乍烈士陵园改扩建工程已完成了主体框架。走近捧乍烈士陵园,远远的就看到那座宏伟的烈士牌坊门,门上一副对联异常醒目,上联是“为有牺牲多壮志”,下联为“敢叫日月换新天”。牌坊大门中空部分正好对着台阶上面的烈士纪念碑,纪念碑正面纵书“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八个大字。在纪念碑的后下方,是一排排为解放云贵而牺牲的烈士之墓。在这一片墓地之中,还有两块墓碑是“无名烈士”,有几块墓碑称为“解放军烈士”,他们为解放西南地区牺牲了年轻的生命,然而墓碑上连个名字都没有,可见当时战争的残酷与无情。在牌坊门左右两侧,一对石狮昂首伫立,仿佛镇守西南边陲的将帅,威风凛凛,震慑八方。十多年前,由中共兴义市委史志办编纂出版了一本名为《浩气长存》的书,其内容就专门介绍了捧乍革命斗争历史的梗概。书的内页前半部分,有原中国人民解放军边纵三支队(罗盘)政委刘清,原罗盘区中心根据地中共罗平县委副书记李一凡,原罗盘区中共兴安工委委员、建国后任贵州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的王秉鋆,原罗盘区中共兴安工委副书记高乐等老革命老领导的题词。对这一段历史,如今已93岁高龄的老革命,原捧乍游击大队副大队长罗德芳的记忆是铭心刻骨的。捧乍游击大队原副大队长罗德芳介绍,抗日战争时期,捧乍有个胡义仕。老百姓说他是“天不怕地不怕,鬼脑壳都要摸一下”的人。就是说穷人他也不欺,强人他也不怕。所以,国民政府时期的捧乍镇长就准备利用他,请他担任捧乍镇联保主任。胡义仕就趁这个机会,拉关系买枪支。虽然他只是个联保主任,在外面时比他们镇长还有威望,有几十个弟兄跟着。一九四五年八月十五日,这天日本宣布投降。国共合作的抗日战争,取得全面的胜利,但是国内战争又打响了。地方上的官府与土豪劣绅互相勾结,征粮征税,敲诈勒索。对这些胡作非为的作派,胡义仕很是看不惯。当时,镇长组织了一个青帮,都是些有钱有势力的人。胡义仕因父亲原来是国民党区长,多少有点身份,加上他这个联保主任与捧乍八个保的保长都处得很好,大家都支持他。所以,半年时间,他就召集到一千多个农民,组织了一个红帮。组织红帮公开在国民党政府门口开山立塔,喊着“反压迫,反饥饿”的口号。此时,镇长拿他没有办法。后来,一保的张保长告诉胡义仕,说他发现镇长勾结仓库主任夏太然贪污积谷。于是,七个保的保长就组织起来清查夏太然的帐。经查,夏太然的确贪污了八十三石(dàn)积谷。那时候的石,一斗是三十斤,一石就是三百斤。那么八十几石,就是将近二万斤粮食。胡义仕抓住这个机会,把夏太然控制住,让他把仓库打开,把粮食分给老百姓。当时,群众越来越多,不一会就上千人了。大家义愤填膺,揪着夏太然游街示众。这次行动,惊动了贵州省主席谷正伦,兴义县长蒋无识立即派兵前往捧乍镇压。罗德芳老人所说的这段历史,就是年6月29日发生在捧乍古镇,震惊了整个贵州省有名的“6·29”捧乍捣仓分粮事件。也就是这个事件,打响了解放黔西南的第一枪。预览时标签不可点转载请注明:http://www.xingyizx.com/xyshj/63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