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视频时长17分01秒,建议在WiFi环境下观看。
长期以来,只要提到兴义景家屯的王氏家族,大多数人都知道,王氏先祖王玺是明代调北征南将军景双鼎的部将,到了晚清民国时期,王牧臣、王起元父子继承祖业,使王氏家族继续保持兴义名门的地位。他们重视教育,培养出民国首任交通部长王伯群,黔军总司令王文华,还有王氏兄弟最小的妹妹王文湘同样知识渊博,并嫁给了民国政要何应钦等。然而,在具体细节上,人们对王氏家族就有些模糊了。
在我国近代史上,兴义景家屯的王伯群先生绝不仅仅只是民国政要,他的功绩也并非仅限于担任首任交通部长所作的相关工作。王伯群早年追随孙中山先生革命护国,为同盟会元老。同时,他与华之鸿等贵州晚清民国时期的商业巨子实业强国,繁荣西南。更为重要的,是他后半生竭尽全力,投身教育救国,其所执掌的私立大夏大学有“东方哥伦比亚大学”之誉。
据华东师范大学档案馆馆长、专门从事王伯群研究的汤涛先生介绍,在王伯群先生的“朋友圈”里,从来不乏民国政、商、学三界名流,国史中的王伯群是一个形象鲜明的“民国符号”。比如,留存至今的字画中,就有国父孙中山送给王伯群先生的嵌名联:“让人非我弱,得志莫离群”、“博爱”,以及蒋中正送给王伯群先生的“高瞻远瞩”等等。但是,家史中王伯群先生的形像,却有些模糊。因王氏后人大多没有居住在国内,寻找非常困难,加上文献资料稀少,因而家史中的王伯群先生形象,仅仅为一块残缺的“拼图”,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深入研究王伯群工作的开展。
今年五月,文化兴义栏目组有幸通过吴尚智先生得到一条好消息,王伯群之子王德辅先生专程回国到华东师范大学探访,同时要回故乡贵阳省亲。华东师范大学的前身就是王伯群先生创办的私立大夏大学,因而上世纪八十年代,在王伯群夫人保志宁女士回国时,华东师范大学以母校的身份,对保志宁女士进行了盛情的接待。得知这个消息后,文化兴义栏目组的同志抓住机遇,在吴尚智先生与兴义文物部门的帮助下,得以在省城贵阳省博物馆内与王德辅先生见面,并收到了前所未有的惊喜。在与王德辅先生的交流中,其父亲王伯群在家史中的形象,以及整个王氏家族的群像就渐渐清晰起来。
王德辅先生回忆,当年,父亲特别喜欢打猎,在工作之余常常背上猎枪带着他一块上山狩猎。父亲还给他配了一把小枪,子弹打出枪膛时很重很重,幼小的他拿着枪也很沉,于是就主动把枪交还给父亲,没再敢把玩那铁家伙。在他的脑海中,贵阳的家坐落于风景如画的地方,四周有肥沃的水田。在水田边上有条小河沟,河水清澈,四季常流,常见小鱼小虾在水中自由穿梭。可他当时太小,没有学会游泳,父母也不放心他到河中玩耍,但他始终记得那条清澈见底的河,河里那些自由自在的鱼虾,还有河岸边上五颜六色叫不出名的漂亮花朵。
王德辅说,当年,经常有人到家里来找父亲,有国内的,也有国外的。一般吃饭时都要摆好几桌才能应付,他们小孩子都不能上桌子的。不管什么时候,父亲都很忙,或匆匆忙忙出门办公,或与来访的客人谈工作上的大事。那时候,他只知道父亲在办教育,大夏大学的大事他得去办好。至于具体的事情,都是父亲去世许多年以后,母亲才陆续告诉他的。当时他太小,许多事都理解不了。其实,当年父亲办大夏大学困难重重,常常出现资金不足,老师报酬和学生伙食都时常出现难以为继的情况。为此,父亲操碎了心,倾其所有,全是为了大夏大学的正常运转。
王德辅说,父亲是到国外留学回来的人,思想比较先进,当年克服各种困难都要坚持开办大夏大学,就是想用教育的方式,尽自己所能提升国民素质。请私塾老师到家里来教学,那是以前的事了。后来,父亲想尽办法,一心要开办学校,就是考虑到每个孩子都可以进去读书,用自己有限的能力去实现教育上的那么一点点公平。不一定只是有钱有权的人才能够接受教育,父亲说教育要让每个人都有机会,不管他是穷人、富人,也不管他是工人还是农民,都要能够受到最起码的教育,他一生就想做好教育这件事。伯群先生认为,无论什么时候,教育都是最重要的事。他要求王家的后人不管男孩还是女孩,都必须上学,至少要大学毕业。如果教育跟不上,自己的素质都成问题,如何去教化和帮助别人?
提到王伯群先生,作为儿子的王德辅有很多感慨,他说父亲是贵州兴义人,年在兴义景家屯那栋老房子里面出生的。中国有句老话说得好,叶落归根,他去世后葬在重庆,那坟墓应该迁回来,应该葬在兴义,这也是父亲的遗愿。他曾跟一些人谈过这事,希望得到帮助,能把这坟墓迁回兴义来。
王德辅刚到美国时,只有15岁,他们一家人都加入了美国国籍,学了一口流利的英语,至今说普通话都有些不太顺畅。到了三十岁以后,他就去了意大利,在那里有了自己的事业。
民国时期,兴义白碗窑陶瓷厂曾得到王家的鼎力支持,王家高薪聘请江西烧窑师傅到兴义传授陶瓷工艺制作技术,使兴义陶瓷工艺一度名噪川、滇、黔三省。
来源:文化兴义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转载请注明:http://www.xingyizx.com/xysms/63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