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爱搭起两岸桥
一九九一·八
“近一个月来,每一餐我端起碗来,想起大陆灾胞现在粒米都没有,以及许多避水不及、眠床浮在水面上的老人,眼前这碗饭就难以下咽。在报上读到一间楼房顶挤满了几十口人,连坐都不可能,每一个人背紧贴着背,只能站着靠在墙边睡觉……他们正过着这样的生活,我如何能在床上安眠?”
这是一九九一年八月二十五日,证严法师在台北“国父纪念馆”,就大陆华东、华中两亿人受灾的世纪水患,对着全场四千位慈济人,直抒胸臆的一段宣言。语中有哽咽,泪中透决心:“号召大陆赈灾,起初我也一直自问:‘有可能吗?有可能吗?’很担忧集合不起这股力量;但是,同时也有一个声音自心底生起:‘你就是要做不可能的事,将不可能变为可能!’”
台湾社会在面对是否应该援救华东水灾所产生的争议里,充满了政治、历史及心理的矛盾及纠结。然而证严法师认为,救灾是一种人道精神,普天之下只要有生命的地方,一定要去关怀;有人受难的地方,一定要去救,这是慈济的宗旨,即使人言纷纷,也不能因此裹足不前。所以在此两周前,慈济已经低调派出第一梯次的大陆勘灾团,完成历史性的慈善破冰之旅。
以慈善,突破两岸寒冰
八月十一日,慈济基金会副总执行长王端正等六人小组前往破冰。行前,证严法师殷殷叮嘱:“我们此行是赈灾,所以在沟通时要尊重别人,且需和颜悦色;尽力圆满达成使命。
第二天上午,王端正一行人前往全国性社会团体中国抗灾救灾协会,拜会该协会副秘书长,提出事先拟定的赈灾总纲领——
一个目的:赈济受灾地区同胞,让他们能渡过难关熬过秋冬。
二项原则:直接原则及重点原则。
三种不为:不谈政治、不作宣传、不刻意传教。
四类物资:提供医疗、食品、衣物、金钱。
五个希望:双方合作、人力支持、交通运输协助、数据提供、工具配合。
六人虽然备尝压力与艰辛,但不气馁,不断想方设法,经过多次沟通,终获中国抗灾救灾协会首肯,不但全部接纳慈济提出来的“一个目的,二项原则,三种不为,四类物资,五个希望”条件,且全力支持评估小组深入灾区实地了解。最后择定受灾最重的安徽省全椒县为勘察重点,由粮食、衣被和住房的援建着手。
台湾慈善经验,首度运用在大陆
十月四日,在慈济基金会副总执行长林碧玉的领队下,慈济委员许玉摘、孟月秀、慈诚蒋科尼等四人,飞抵南京,直奔安徽全椒县与当地政府部门开会。
河南省固始县慈济村居民拿出十年前慈济所发的“二证一约”——土地、房屋所有权证和住房公约,当作认亲“信物”。(摄影/颜霖沼)
此行决议在十一个小区,为无能力重建家园的灾户兴建两层楼的钢筋水泥房,总计九百四十五户;慈济还为这些灾户争取到土地使用权证及私产房屋所有权证,这在大陆是前所未见。
十月中旬,慈济赈灾团队来到全椒,亲手将赈济金、卫生衣等物资一一送到受灾民众手里,并为援建的慈济大爱村共九百四十五户举行动土典礼。两层楼加强钢筋砖瓦结构建筑,有房有厅、前庭后院,是配备齐全的现代化农舍。而九所敬者院和两所小学、一所中学的兴建,也在全椒落实了证严法师“老者安之”、“少者怀之”的赈灾理想。
全椒的援助模式,同一年,也在江苏省兴化县与河南省固始县、息县执行,赠衣、赠米、兴建住房,之后,着手老人院与学校的兴建。
此次水灾,是中国百年来最大的水灾;此次赈灾,是慈济二十七年来最艰巨的挑战。从台湾慈善经验所发展出的“重点、直接”等赈灾原则,首度运用在大陆华东大水灾。这是慈济人首次跨越台湾海峡,直接踏上大陆土地,将证严法师“一粒米中藏日月,半升锅里煮山河”的理念,将慈善的种子播撒出去。
翻转千百年贫困循环
一九九七年,大陆贵州省盘县、兴义市及丹寨县,连遭洪涝、冰雹之灾,慈济实地勘灾后,一九九八年首次为贫穷农民发放米粮、棉被,并在丹寨县援建小学。
慈济志工深入贵州山区访视少数民族,拍回了照片、录像带,证严法师看着石灰岩上傍着零星绿意而活的麻山居民,感到震惊:“为什么贵州这么穷!”
“我们得去帮助他们!”又一个“不可能的任务”在证严法师心中浮涌。于是自二〇〇〇年六月,慈济针对罗甸、紫云等麻山地区,以及花溪地区居民,进行三年长期扶困计划。其中包括对失学儿童发放助学金、协助居民迁村及提供特困贫户生活补助。
为了翻转千百年贫困循环,慈济扶助贵州的步骤,统整为“济贫”、“迁村”、“教育”三个大面向。
山里的娃儿求学不易,但他们知道,透过书本,透过每天崎岖的上学路,才能穿透麻山接通天地的另一头。
另一头跋涉而来的慈济人,从一九九七年首度在贵州发放奖助学金,而后于扬武乡乌湾村援建慈济完全小学,至二〇〇六年丹寨县城的慈济中学开始招生,十年努力,贵州有些山区孩子的入学率,已从原来的百分之六十余提升到百分之九十九;甚至有不少人考取地方重点学校,成为大学生。
学子,为贵州未来开了大门。
幸福水,致富窖
甘肃位处黄土高原,缺乏地下泉眼,雨量稀少,气候干旱,尤以会宁、通渭、东乡、靖远县,为省内最干旱贫困之地,人们每天为了饮水,四处奔走,吃尽苦头。
有驴子的人家,赶驴取水,往返要三四个小时;没驴子的人家,徒步肩挑。千辛万苦一担水,却不全然洁净,有时挑来黄浊的雨后积水,再苦咸,也得咽下。慈济自一九九八年起,在这四县援建水窖,各家各户屋外的院子里,一口口水泥窖,就是私人的迷你水库。一遇下雨,点滴贮存,乡人饮水已不用愁了。
有了水窖,农民可以腾出找水挑水的劳力和时间,外出打工增加收入,让孩子上学受教育。上了学,有了出路,困苦门户,得以脱贫致富,看见幸福。于是,农民都将水窖誉为“幸福水、致富窖”。
至二〇〇六年,慈济已在甘肃省建了将近五千眼水窖。二〇〇七年,更展开全面抗旱工程,至二〇一〇年,共在甘肃地区援建近两万口水窖。
慈济援建甘肃水窖的总舵手王端正,自一九九八年踏上甘肃的土地,对于当地农民有长时间的观察:“老百姓非常有韧性,他们刻苦耐劳,虽然是看天吃饭,所谓‘背对青天,面向黄土’,虽然干旱,却永远不放弃,永远忠实于他的土地。虽然没有水,他们还是在那边挖啊挖的,跟土地的感情几乎是分不开的。他们本分而努力,能够收多少就收多少。这种很纯朴、很单纯的生活态度,就像上人所说的‘心宽念纯’。”
四川强震,大爱合流
二〇〇八年五月十二日,四川省汶川县发生里氏八级的浅层强震。飞沙走石中,近七万人罹难,断垣残壁下五百万人无家可归。地震释放能量是台湾九二一大地震的十一倍,重灾区面积相当于三个台湾。
慈济于四川强震后第三天,勘灾人员与救援物资即到达灾区,展开急难肤慰与长期陪伴之路。
全球慈济志工走上街头,回应灾难的是四重力道——“募心、募款、祈祷、斋戒”。劝募人们戒慎虔诚的心,汇聚大爱合流的善款,祈祷为灾民祝福,斋戒启发悲心善念。跨越海峡,泛族群,不分阶层,一同响应,这是长期赈灾最重要的后援。
在四川,慈济经过实地访查、多方评估,择定德阳市、绵阳市及其他重灾地区,以短、中、长期援助方式,守护生命,绽放希望。配合灾区需要,以及当地政府整体救灾规划,设立医疗站、热食站,兴建简易屋、简易教室、简易学校,发放助学金,援建十三所学校,安顿受灾民众和学童,让他们恢复生活常轨,创伤得到疗愈,毁坏的大地能够休养生息。
灾后涌入四川的海内外志愿者有二十多万人,一百六十六个国家地区和十六个国际组织提供各式援助。慈济除了“安心、安生、安身、安学”的三年赈灾规划,还极力于灾区推广慈济环保理念与科技。
从灾患扶助到改变历史
慈济的赈灾思维不断演进,早期的大陆赈灾,大多以急难救助与物资发放为主;而随着时节因缘不同,扶助的规模与力道,已深入到贫困历史的改变。
比如二〇〇〇年,慈济在“天无三日晴,地无三里平,人无三两银”的贵州山乡,以多方位的扶贫、迁村、助学项目,为世居山上的人们,寻求安身立命的新契机。
贵州的穷有其历史性,证严法师从“人”的角度上,为困难转念:“历史上的穷是人所造成,那么,人既可以创造历史,也可以改写历史。”
二〇〇二年一月二十七日,贵州第一个慈济移民新村——罗甸县董架乡“抹尖慈济新村”落成,共三十二户迁入。从无电的山村迁居到交通便捷、有水有电的新家后,抹尖慈济新村的居民生活大幅改善。
“一切唯心造。即使是有史以来难以改变的穷困,只要有人真正用心关怀、长期用爱协助,终能转变。”证严法师欣言,因为有善因缘,让贵州麻山地区长久以来贫穷的历史得以改变。“许多人皆认为‘救急不救贫’,但慈济在救急之时,也寻求救贫的方法与机会。慈济人‘难为能为’,帮助贫者脱贫,还要使之致富——不只是生活富有余,心灵亦因有爱而富足。这才是根本的济助,也是彻底的拔苦。”
在甘肃,历史也进入翻转时刻,二〇一一年一月,靖远县刘川乡“来窑慈济新村”启用,包含了迁村、水窖、农改、教育与职训的多方位计划,让两百一十户来自若笠旱塬上的贫民,迁居到有着大道通衢的新农村里,开展了全新的生活。
村人以“天上跌下个金娃娃”,形容这个有如梦境般的幸福,而这也是慈济人走入甘肃偏远山区十六个年头,从踏勘到援建水窖、移民迁村、冬令发放,一路走来助益四万多人口的历史缩影。
《行愿半世纪》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68更多链接
之序:用爱铺路,慈济五十第一部?慈善脚步启发悲心01为佛教,为众生02一日不作,一日不食03五毛钱,能救人04收弟子,有条件05第一手征信06从安生到送死07跨越「心」关卡08爱的小屋09一条毛毯10踏访偏乡暗角11储值希望12医师来了13破除迷思14开枝散叶15一念不忍16行脚台湾17建院步步难18爱心如活泉19落地生根地球村第三部守护生命大爱无疆20生命富翁21抢救生命,刻不容缓22身穿「迷你袈裟」23培育医护摇篮24静思好话25「手护」大地书香、茶香、咖啡香、人文香
静思书轩欢迎您的光临!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ngyizx.com/xysms/81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