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每到一座城市,总想去看她最淳朴最特色的一面,市集就是一个最好的地方。那里有最特色的旅游纪念品,最美味的小吃,最精明的小贩,最善良的大妈……发现城市的与众不同,就在那些独特的集市中。
万峰林谷雨文化创意集市
“文化创意集市”是汇集优秀文化传承、文化体验、创客空间、文化创意、文旅融合、产业扶贫等多种概念于一身的文化产业发展新型载体,指在特定场地展示、售卖个人原创手工作品和收藏品的文化艺术活动。它的主要特点是,参与门槛相对较低,作品的形式多样,受众面广。
近期,在兴义市万峰林景区也有这么一个别具特色的创意集市,它邀请了兴义很多特色店家来到这里,让来万峰林风景区游玩的游客,又多了一个可以逛的地方。
谷雨文化创意集市主打以年轻人为主体(摊主),统一“摊档”配置,主要以有趣的摊位单元构成“创意集市”。售卖的东西要求是“新鲜、潮流”的创意作品,可以是年轻人的时尚设计、手工作品、个人收藏品、潮流服饰、玩具精品,也可以是电影DV、图书唱片、工艺礼品、日用品、装饰……品种繁多。时下年轻人流行什么,地摊上的物品一览无遗,即使不买东西,看一看已经不虚此行,享受创意,激发创意。
谈起创办的文化集市的初衷,创办人易竹君说:以前出去游玩的时候在大理丽江看见过这种文化创意集市,觉得这种集市形式非常好,所以萌发了想把它引进到兴义这个地方,给各个商家提供一个平台平台,希望人们可以有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在一起更好的交流。
万屯镇牛马市场
万屯镇牲畜市场是贵州省五大牲畜市场之一,也是黔西南州最大的牲畜市场,年12月被评为国家农业部定点牲畜市场后,吸引了越来越来多的客商前来进行牛马猪等牲畜交易,每个赶集天(每周二日)交易最多时可多头,最少也有多头,年交易达6万多头,成交额上亿元。大批牛马猪从这里销往到云南、重庆、四川、湖南、广东等地,给万屯的经济带来了繁荣。
万屯镇地处兴义市东北部,多为石山和半石山灌木区,地形多样化,木草丰富,适宜养殖牲畜,一直有着养殖牛马的悠久历史,高速公路开通以来,极大的便利了万屯和外界的交流,加速了万屯牛市的发展。现如今,牛市俨然已成为万屯的一张名片。每周周二是万屯镇赶集天,同时也是客商们在万屯牛马市场买卖牲畜的交易日期,每周都要接待来自全国各地,包括东北三省,珠三角,江浙等省份的客商。
兴义荷花塘中草药集市
“黔地无闲草,夜郎多灵药。”黔西南是贵州省“传统地道药材”主产区之一。据统计,全州地道中草药资源近种,其中植物药多科多种,动物药种,矿物药12种。
黔西南中草药资源丰富,在中草药集市上或是菜市上都有销售,老百姓对中药也备受推崇,兴义荷花塘一条街每逢周日都会有中草药集市,有的老年人说:“一些小毛病搞点中药草草泡泡喝一喝就好了,比如上火啊什么的,集市上搞点蒲公英煮成素菜喝点汤就好了。”
很多人在周日也总爱去中草药集市上逛一圈,近年也经常看见很多人淘到一些宝贝,1米多高的车前草,9斤多的野生白山药,还有60多斤的朱砂莲……(尹婷梅收集整理)
儿时的乡场戴宏瑶
“馒头包子,热馒头热包子……来来来,走过路过不要错过,看一看,瞧一瞧咯……耗子药,三步倒,不行不要钱……”各种叫卖声此起彼伏!平时寂然的小镇,一时喧闹起来。这是我对家乡赶场的一些印象。
赶场,又叫赶集。也是集镇附近老百姓买卖货物的交易日,中国民间风俗,流行全国各地。在各个地方赶集的时间并不是统一的,有的地方六天赶一场,有的地方七天赶一场,还有的地方隔一两天就赶一场。
家乡的赶集日是每周的星期五,学校后面就是场坝,一条五六百米的马路。
马路两边的一些人家门口前一排二十来个水泥板,就是一个个摊位,小贩们从四面八方汇聚而来,也有本地村民带着自家货物来赶集。各个小商贩在摊位上摆上商品,一会儿功夫场坝里摆满了摊子。日用品、小吃、蔬菜、家禽……货物琳琅满目,东西应有尽有。在一些摊位整摆放着装满糖果的罐子,水果糖、薄荷糖、芝麻杆、奶糖、饼干……有多少钱,才能买多少个糖,这样的摊位总是吸引着不少小孩子的目光。也有许多附近的村民一大早就会来赶集,有的会把当季自家田里的农作物拿出来卖。不但新鲜而且价格不贵,还可以讨价还价,有些为了早点回家,只要给点钱就卖了。
集市上挑箩筐的,背袋子的,提菜篮子的,也有空手纯粹去场上看热闹的,大都是熟人,隔老远就招呼道:“你今天也来赶场啊。”“是啊!来卖几个鸡蛋”提着竹篮的老阿妈答到。
年少时最爱热闹,没有钱也可以在热闹的赶场天四处看看逛逛。小时候家里清贫,虽然父母不会让我们饿着,但想要兜里随时揣点零花钱买零嘴是很难得的。上学的期间,赶集前一天晚上围着母亲问要不要赶场,要背什么东西去卖,可不可以卖了东西给我们点零花钱,母亲没马上答应,只是要我们早些睡觉,明天还要上学,我们只好乖乖上床。翌日早早的起床,草草地洗漱一遍,囫囵地吃一碗油炒饭,背上书包急匆匆地从家飞奔到学校。时间还尚早的话就趴在教室的窗户上看街头商贩摆摊。希望着父母出现在场坝上。年少时看到没见过的东西总会眼馋,就盼望着父母在赶场天能给上几毛钱好解解肚子里的馋虫。
犹记得上小学时,每每到赶集日坐在教室里上课是最容易开小差的,尤其是在上下午课时,心思总是漂向窗外,听着场坝上由四面八方传来的嘈杂声,偷偷在心中念叨快点下课,好冲出学校去马路上晃荡。下课铃响起,跟三五个要好的同学跑出教室,向学校门口的小吃摊奔去。兜里有钱的同学摸出一两块“大钱”来,花三角买一个现炸的豌豆粑或洋芋粑,几个人你口我一口的相互分食着,又或者买上一捧裹着五香辣椒面的炸土豆丝,几个人分一分依在校门边吃完,意犹未尽的吮着手指。
现如今,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越来越便利的交通条件,大型超市现已开到乡村,虽然家乡的赶集日还在,集市上交易的东西也越来越丰富,但儿时赶场的韵味渐渐淡去,留在了记忆深处。
赶场天陈民华
在很久以前,每次要到赶场天时,对面的王大娘便开始约母亲。“二婶,明天要去赶场不?我准备拿点包谷去卖了,买点生活用品。”
母亲则总会因为要卖点辣椒或者卖点洋芋啥的,然后跟着王大娘一起去赶场。小时候的我们,对这每周一次的赶场,总是无比好奇,在这一天,我们总要撵着大人的脚去赶集,当然,很多时候也只是跟着走一会儿,然后又被打回来,然后在家里乖乖地期待着,父母会不会买点糖果回来。
运气好的时候,则会被父母带到大街上,虽然很多时候什么东西都没买到,但看着大街上人来人往,还是会觉得很新奇。
故乡的赶集每周一次,在十多年前,那个物质生活匮乏的年代,赶场是一家人购换生活用品的唯一方式,而农村种植的农特产品,也只能在这天卖出去,然后又用卖的钱,买这周需要用的生活用品。
由于这个原因,那个时候的赶场天,大街上常常是人满为患。虽然孩子们都被留在了家里,但大多数大人都会到街上来卖东西,青年人也是闲不住的,就算不买卖点啥,也总会在这一天到大街上去逛逛,图个热闹。
小时候的我们对这一天总是会有期待,尤其是在父母赶场回来,都会很兴奋地去翻一下他们的背篓,会不会有给自己买的东西。这就好比现在的人喜欢拆包裹一样的,只是那时候的我们,很多时候都会变得失望。
但有一个赶场天是小孩子不会失望的,那是每年过年前的最后一个赶场天,这天被称为娃娃场。只要是家中有小孩的,在这一天都会带着自己的小孩到街上去逛逛,挑选属于自己的新年礼物。这天应该是那个时候的小孩最开心的一天了,因为不仅可以去赶场,还可以挑选自己喜欢的礼物。
到如今,虽然赶场天依旧延续着,但小时候对赶场的那种期待已经不复存在了。在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的今天,很多东西都不会再等到赶场天才能买到,村中的小超市中,便可以满足一般的购买需求。
赶场天这个曾经犹如节日般的购买方式,或许在未来将会慢慢地成为历史。
赶集小贴士
城中乡场逐渐消逝,但是城市周边的乡场依旧鲜活。在兴义市有这样一群“淘鲜族”,他们不仅对周边乡场的时间了如指掌,更是对各地乡场上销售的好东西如数家珍。
星期一可以赶七舍和万峰林、周二可以赶万屯、周三赶龙广和鲁屯、周四郑屯和安庄、周五捧乍和巴结箐口、周六到乌沙、周日到顶效。
对于各集市销售的特产,“淘鲜族”更是了如指掌。
在乌沙可以买当地农户自制的豆腐干和当地种植的大豆,以及农户喂养的猪肉。在捧乍则可购买当地的核桃、松子和臭豆腐。七舍可购买农户种植的大萝卜和土豆。龙广则可以购买香米、粉条和面条。巴结箐口,最有名的就是芋头和黄家腌制的腊肉、腊香肠、腊猪头和腊猪脚。以及万屯的鸡蛋、鲁屯的土鸡。
在黔西南有的集市是6天一次,每周都会在不同的时间赶集。例如德卧,6天一次赶集,销售的大米和糯米价低货好。
来源:黔西南日报编辑:王明念审编:吴建明总编:李易互动传播:黔
西
南
微
联
盟
交流-
黔西南微联盟:贵州兴义之窗金州在线兴义圈
掌上黔西南兴义吃货街乐享金州长按左侧白癜风多长时间能好中科医院曝光转载请注明:http://www.xingyizx.com/xystc/29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