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兴义市 >> 兴义市新闻 >> 正文 >> 正文

对中国文化没信心传统文化长处在哪儿和

来源:兴义市 时间:2018-2-6

作者简介:冯小欢,尘世中无名氏

1

凡传统文化皆当时之现实文化也。现代之文化莫不与传统文化相深契、融合,古人云:“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不正视、反思传统文化,则中国无将来矣。

近代以来,时势骤变,中西交荡,而西学特以其卓越之进步思想、政治制度以及最直接之物质力量对我文化造成前所未有之挑战。当此存亡之际,贤达志士立足当时之情、势,遂开连绵百年之艰苦奋斗史,潜心求索之,锐意革命之,可谓不负后人。

晚清之洋务,乃封建帝国之战略,要在保国自强,虽出于捍卫旧制,亦是本分,无可指摘。及甲午战败,士子激愤,康、梁逞意,不离书生之见,不出君臣窠臼,外无政治强权为援,前无思想启蒙为体,虽赤子之心可昭日月,然维新之政不可为也。

维新既夭,各地团练新军,庚子赔款,重负皆在百姓,荼毒倒悬,尚不免愚昧散漫之责。帝国覆灭,宪政虚立,内忧外患,时势所迫,民心动荡,而中国文化风雨飘摇矣。革命骤至,学术未立,公民未启,风习古旧,不可不有新文学、新思想之运动。学问以笃实为上,公众涵养受教始能受其惠,然革命之际焉有闲暇?故知识分子不得不急学以求实效,公众不得不观潮而影从。危急之秋,中国求进步也太速,传统步步退守,至于破坏殆尽,盖亦不得不然也。

时移世易,中国已非复百年前之中国。百年前传统文化或为历史进步之逆流,百年后传统文化破坏殆尽,花果飘零,而中国亦开新局,不可不思中国之优秀传统文化究竟为何也。

2

张之洞云:“窃惟古来世运之明晦,人才之盛衰,其表在政,其里在学。”传统文化之本在学术,学术以儒学为体,求贤作圣,不过修己治人而已。我传统学问以儒为宗体,特为深广,几无事不在伦理之中。其源在唐、虞,今可以《易》、《书》、《诗》求之,《易》以天理,《书》以政事,《诗》以人情,以思伦理之端。伦理思想由家长制度发展,一以贯之。家长制度自孔子而晚清,无甚大变化,伦理学亦由是而常青,时有新立而从未失其根本。若无近代之突变,我国文化或再经千年亦难离此传统,虽无科学民主之兴,然圣贤复出也未可知。

我国伦理以法天为基,此不容辨证之信仰也。盖国人心力所系惟在人生之所当为,此我文化最核心、最切要者。人之当为,谓之人道;天之所为,谓之天道。人道非由人自造,乃源自于天,天命之谓性,故性之圆满是人道亦天道也。先人观天地之运行,四时之序列,得阴阳变化之理,故以天地之理为人所当为之究竟本根。天与人只是一;天理乃人道之所法,人道为天理之最灵体现。

“天”非独立之天,乃是人之天;“人”非无本之人,乃是天之人。故,传统之天非有意志者如上帝,亦非物质之天,亦非兼容二者,因天并非一独立是者,乃是与人对应之天。传统之人,非理性者,非自由者,非有人权者,因人非独立之个体:人乃与天地对应之人,亦是妇之夫,父之子,君之臣,兄之弟,友之友。天之理即人之道,天之行即人之秩序。《易传》曰:“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又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义有所措。”今人不知天命,以科学之态度观人、天,又遭家长制度之颠覆,恐旧学之兴为无期矣。故学虽去,精神未亡,如何于市场经济之利己时代谋求、践行人之所应当,不可不为之虑。

3

先秦诸子欲以究人道之应为,若何以立身治国。孔子以仁、以礼,上源文武周公;老庄以道,以人事为妄作,清净自然,追思前古;墨子倡无差别之爱,为天下之大利。诸子各有其道,各循其道而力行,故成其江海之象。孔子为政,教书授业,晚年周游列国,儒业振兴;老子玄奥,莫知其行,庄子逍遥,不为物影;墨子以自苦为极,大利所在,磨肩旋踵,赴汤蹈火,亦在所不惜。此真有道者也。

秦一天下,焚书兴暴,有汉承之,初用黄老,而兼用刑名。及至汉武,外儒内法,独好方士。时有董仲舒,献天人三策;淮南王刘安,撰书言道德;河间王刘德,搜罗古文。盖天下一统,则天下之士皆为天子之臣;四海承平,则海内贤达无须奔走而行道矣。士苟志于天下,唯有攀附权贵,或可以学干政。自是以后,求道义以行之天下者几绝矣。其后有扬子云、王仲任,虽有学而未见其行道。士子大儒常争利禄,或为经学章句所困,或尚人格气节,是为在上者所乐见也。故知,政治之统一,常以政治争学术,使人远道而近学。

及至魏晋,经学见厌,去五行灾异之虚妄,而独好义理。然晋人所好义理,在私而不在公,在小我而不在天下。故名士云集,各有风华,然终失于大义。及其末叶,风雅亦失,惟空持麈尾矣。会此时,佛学渐兴,至唐大盛。数百年间,儒学义理不兴,中国几为佛理所独占。

宋人既浸润于佛学,又愤慨于圣学之不兴,是以有理学。理学家为佛理激发,欲开儒学之宏大幽眇境,故论以心性,讲以理气。然诸理学家口不离仁义,皆云若何则为圣人,而终不能为圣人。明道言性即气,伊川言性即理,学虽有异,而行实无二。横渠以气,象山以心,晦庵以理气,而其可行之天下者皆一脉。宋儒讲宇宙本体甚详,论善恶心性亦备,文章精详而义理枝繁,所行多个人之涵养、气象,而无足大可为者。凡一时代之新生力量,必大有可为,而成熟之际则尾大不掉,难以扭转。宋儒所标之读书、穷理、居敬、致知、寡欲、静坐,皆学者气派,而未能经世致用。中国学问至宋明而成熟,熟而后弊生,至于瓜熟蒂落,则有晚明清初之学。

晚明学问本有卓识,黄氏宗羲《明夷待访录》之《原君》、《原臣》,远绍孟子轻君重民之旨,顾氏炎武有亡国、亡天下之辩,盛开天下精神,然满人入关,文化高压,或甘于抄书修典,或陷于章句训诂,除戴震、章学诚、龚自珍诸儒外,文士多溺于一曲。

4

中国传统学问自循一路,要在涵养人格以为人性之升华。民能涵养人格则为士,士入仕涵养人格而为贤臣,君能涵养人格则为明君。上有明君,中有贤臣名士,下有谨行之民,而后重农桑、不违农时、轻徭薄赋,何所不济?

西方学问在求取真理(客观)。求知真理而后有人与自然之发现,自然科学终得硕果,复以科学之所得求取公众之福利、正义之制度。兴人权,设制度,使人人尽其才,而以法治为尚,何所不致?

若君不能涵养人格而为昏君,臣不能涵养人格而为奸臣,士不能涵养人格而为腐儒、小儒,民不能涵养人格而为奸邪小人。其君也,近小人,用奸臣,远贤士,则民必如倒悬,若在水火,当此乱世,天下人之所望,不过兴义兵、除暴乱之王者而已,虽制度小有修正、借鉴,实无西方民主、自由、平等之革命与解放。

概言之,传统中国,无进步之升华文明也;西方,无升华之进步文明也。无,非彻底净尽之谓也,乃一方永为臣不能为君,永为客不能为主而无从独立发展之谓也。

我中华向来之自信非以山河之利、人口之众,必以文化、以礼优胜。有此则华夏之,无此则夷狄之。义和团后,国人常以外国事事进步,又当清之末世,救亡保种之际,遂以进步为进步,而以升华(礼治)为落后。及教条主义、形式主义盛行,则传统文化沦为封建遗毒、奴役劳动人民之统治帮凶及精神枷锁,竟至于污秽不堪、万死难赎。改革开放后,意识形态解禁,而三统不通,实用是务。窃叹夫今日之中国思想,其散漫无端不下春秋,其好利轻义不逊战国,据自由以犬儒,不依独立而特行,圣贤之道何在?!今经济已盛,而旧习残余、新风不立,理想付之空谈,道义束之高阁,情为利所伤,而利为人所争,或想慕西方之进步,或怀念中国之道德,知人权自由者不通诚明本心,好言仁义者难容理性个体,遂至于进步不得,升华不得,开新不得,守旧不得。其求进则虚无,其安乐则有愧,其志道则有妨,惟昧于私家之幸福,拘于个体之生活,从乎众流,坐观风起波兴……

5

时势易变,学术亦随之流转。

昔,秦以法易天下,而流于严刑重役,民用不堪,故二世而亡。汉兴,承秦制而尚黄老,休养生息,积高、惠、文、景之治,至于汉武,情势易转,故更化改制而独尊儒术。汉儒治经,陷于文字,不及心性,而通经致用,所学在政。并儒而行者,亦有阴阳、方士、神仙之流。王莽之季,阴阳极盛而杂糅儒道,及其事坏,其道亦衰。光武中兴,明、章二帝欲重振儒术,有匡弊扶正之意,然学术终随政治而衰败。汉士大夫于危乱之世多有振举,风习常为后世推美。士人之学行,上既不能变政治之大局,故渐流于个人特异之高行,此或为嵇、阮之先声。三国鼎立,既无统一之政治,亦无伟大之理论,强弱相抗,欺弱而篡,遂开中国四百年之乱局。士人无奈,自守于门第,溺于清谈、浮屠,多为个人之风华、祸福所限,而无治世之念。此又为时势之流转也。

秦明用法而坑儒,汉阴用法而尊儒;汉初用黄老以休息,汉末则用老庄以寄私;汉则通经致用,晋则曰“将毋同”。故知,儒释道之交替并行,非以进步代落后,而是随时势而流转,应运而新用。儒见尊而黄老不绝,阴阳兴而儒道杂糅;尚玄谈则曰“将毋同”,主佛义则曰“周孔即佛”。及宋明理学,颇得益于禅、道,而儒学复振兴。其学虽有进益,而无革命,亦皆因时势而新孕也。

今日不可逆转之潮流在民主、自由、平权,今世已有之客观现实在科学进步、国人渐富、中国始强而人文精神不立,国人或自觉升华之学,以继祖业、开来风。我中华传统文化乃升华之道,古则于君臣上下之间求升华,今则以自由平等之公民身份求自我之升华(谓之自治),惟于进步之上复求升华而已,更有何事?

故国人不事升华则已,若治身以升华则传统学问避无可避;国人不务人我之相处则已,若志于处己以安、处人以善、与世协和,则以儒学为体之中国文化必将振兴;今有一独立自由人,以修身自治为自由,以敬爱他人为人权,则传统文化必活现于此人。积少成多,百川归海,传统之有益,益我自治;传统之优秀,教我爱人。

此吾人对传统文化之根本自信力也。

平凡的世界

打开心灵的窗口

四方学堂

文化传播

写作训练

商业指导

赞赏

长按







































白癜风早期症状有哪些
2018治疗白癜风最好的药哪里有卖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ngyizx.com/xysxw/20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