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兴义市 >> 兴义市学校 >> 正文 >> 正文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黔西南州践行两山理

来源:兴义市 时间:2023-2-3

本文转自:中国黔西南

内容摘要:黔西南州积极探索推广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路径,坚定不移地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大力推进生态建设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工作,进一步拓宽绿色经济发展的途径和方式,经济社会绿色高质量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兴义一城四景,山清水秀;册亨杉木连片,绿意盎然;贞丰石头山上种花椒,果实累累……行走金州大地,处处绿意盎然,山间微风徐徐,水中碧波荡漾。

万峰林,打造绿水青山实践样板

黔西南州地处滇黔桂石漠化集中连片地区,作为珠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生态保护责任重大。

兴义万峰林作为中国南方锥状喀斯特岩溶发育典型地区,长期以来,历经“消耗自然资产——补充自然资产——保值增值自然资产”的艰苦曲折探索。

兴义市抢抓建设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国际山地旅游城市契机,以万峰林街道为样本创建“全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践行绿色发展理念。

在州委州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兴义市万峰林保护绿水青山八大攻坚战役统筹推进,对景区设施、山体修复、垃圾处置、村庄整治等开展了大量工作。万峰之中,广大干部群众用实际行动推进污染治理与生态修复。

经过近十年发展,万峰林先后获得“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地质公园”“国家AAAA级景区”等荣誉称号。年底,万峰林正式被国家生态环境部命名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兴义市万峰林街道办纳灰村记者魏浩然摄

随着基础设施的逐步完善,万峰林景区知名度流传开来,吸引了各地游客纷至沓来。农家餐馆、大棚蔬菜种植、街边小吃在万峰林大量涌现,沉静的山村热闹了起来,村民腰包鼓了起来。

小桥流水,青瓦灰墙。一大早,万峰林上纳灰村“麦子山庄”农家乐老板娘夏泽瑜正领着工人备齐食材。农庄生意火红,夏泽瑜说,得益于政府和相关部门对景区的规划打造,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旅游度假,让村民享受到了生态旅游带来的红利。

绿色发展是增收致富的关键,“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粒金种子在万峰林这中焕发出勃勃生机,为滇黔桂石漠化实现绿色发展作出了良好示范。兴义市正不断创新山地旅游新业态,持续深化乡村旅游农文旅一体化发展,努力实现百姓富、生态美的有机统一。

躬身力行,生态优势换来旅游发展优势

万峰林是黔西南州深入践行“两山理论”的实践样板。在黔西南州,依托山地旅游实现村美人富、逐步走上振兴之路的美丽乡村已有余个,从“一处美”到“一片美”,从“一时美”到“持续美”,乡村旅游和山地旅游景区连点成线、连线成片、抱团发展。

关起门是十万大山,打开门是金山银山。黔西南州秉承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全方位多举措推动生态旅游产业发展。年以来,以先后召开的5届国际山地旅游大会为契机,投资亿元建设个项目,建成了万峰林乡愁集市、义龙云屯生态体育公园等新旅游景点,旅游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截至目前,全州共有4A级旅游景区12个。

推进农耕体验与乡村旅游、扶贫产业融合发展,建成一批农旅一体化项目,重点提升鲤鱼村等28个乡村旅游村品质,新推出赵家渡等97个乡村旅游村,乡村旅游人数达到.81万人次,乡村旅游收入.26亿元,乡村生态价值实现渠道得以拓宽。

从欣赏山水到品析特色美食,再到客驿美丽乡村民宿,游客赞叹不绝:“好山、好水、好风光。”

硕果累累,绘就水墨金州新家园

环境之变,带来产业之变、生活之变,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绿色正成为黔西南州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

从国发〔〕2号文件出台以来,10年时间,黔西南州大力实施大生态战略行动,牢牢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协同并进,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进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深入实施“双十工程”,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着力减少污染存量,有效解决一批生态环境问题,主要指标保持优良水平。

同时,地区生产总值增速连续多年来位居全省前列,绿色经济占比提高45%左右,走出了一条用生态之美、谋赶超之策、造百姓之福的绿色发展新路。

全州空气质量持续改善,已建成由19个空气自动监测站组成的环境空气质量加密监测网,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9%以上。

强化水污染防治。生活污水处理基础设施逐步完善,污水处理率达到93.91%。水环境质

量连续稳定保持%达标,重点河流国控、省控地表水监测断面水质优良率%,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稳定保持全省第一。

生态安全屏障不断筑牢。大力实施退耕还林、封山育林、石漠化综合治理、森林植被恢复等林业重点工程,加快推进国土绿化,全州森林覆盖率达到61.17%,森林蓄积量达到万立方米,林业产业总产值达到.58亿元,“两江”上游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功能日趋完备。

绿色经济“四型”产业重大项目有序推进。积极推进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推进生态利用型、循环高效型、低碳清洁型、环境治理型等绿色经济“四型”项目

建设,黔西南州入选《贵州省年大生态工程包项目》项目38个,截至目前开工率实现%,总投资累计完成70.66亿元,全州绿色经济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3.25%。

年1月,国发〔〕2号文件的出台,为黔西南州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明确了目标,指明了方向。黔西南州将全面推进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支持开展绿色制造示范,鼓励企业进行改造提升,促进企业绿色化生产。推进绿色消费,引导公众向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转变。依托国家级平台,加快一批重点示范项目建设,探索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路子。

纳灰村奏响“富”“美”四季歌

春来踏青、夏来避暑、秋日采摘、冬宜养生,位于国家AAAA级风景名胜区万峰林脚下的下纳灰村正绽放无限光彩,谱写着一首乡村四季歌……

兴义市万峰林街道下纳灰村是一个民族风情浓郁、田园风光优美的布依族村寨。近年来,随着万峰林的声名鹊起,下纳灰村乘着美丽乡村建设的快车道,正以它崭新的面貌展现在世人的面前。

曾经,下纳灰村与大多数的落后村寨一样,村集体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于外出务工与传统农作。如今,下纳灰村积极探索绿色转型,将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通过打造乡村旅游,走出一条转型发展、绿色崛起的新路。

万峰林的春天来得格外早,油菜花盛开的时候,村里的“农家乐”生意红火,民宿客栈“满房”。下纳灰村岑老板之前一直靠种地为生。自从开始发展乡村旅游,他看到了商机,开起了农家乐,做起了餐饮生意。“周末和节假日的游客都不少,旅游旺季时,一个月能有1万元左右的收入。”岑老板笑着说。

万峰林绿荫塘桂松摄

盛夏时节,村寨被青山绿水环绕,蛙声、知了声声声入耳,来往游客沿街道商铺一边逛一边买。古榕树下,一些村民售卖各种特产和新鲜蔬菜。“都是自家田地里种的蔬菜,用的是农家肥,游客都喜欢找我们买蔬菜。”村民李大娘说。

金秋九月,下纳灰村在夕阳余晖照射下越显宁静,金黄的稻谷随风起浪。

古树古桥,流水人家。跨过古桥,来到观光游览街,一家出租自行车的小店人气颇旺,店主王老板之前一直在外打工,回到家乡开了这家小店。

“现在景区游客越来越多,生意也越来越好。现在村子干净整洁,村容村貌自然美观,心里特别开心。”王老板感慨地说。

冬季康养游,在提升乡村“颜值”“气质”的同时,下纳灰村村两委积极动员村民参与旅游业态经营,通过打造健康养老基地、文体广场、农家书屋拓展文化产业,采摘园、农业观光园等发展休闲旅游产业,下纳灰村的旅游业态越加丰富。

如今,下纳灰村正不断奏响“富”“美”四季交响乐,当地群众获得感、幸福感节节攀升,日子越过越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ngyizx.com/xysxx/924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