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福村是一个美丽的地方,这里山清水秀,空气清新。然而这份美丽并没有能让当地的乡亲们过上好日子,当地村民大多以传统种植业及外出务工为生活依靠,收入不高,生活水平处在较低水平。
我叫吴应邦,兴义市万峰林街道办万福村的驻村干部。既然到村里来,就要想办法帮村民们改善生活,这是我的驻村工作使命所在。回想驻村工作的点点滴滴,难忘之处很多,这其中,贫困户唐代友家的情况让我感触最深。吴应邦(左一)到村里看望孩子们唐代友一家有九口人,儿子、儿媳均在深圳打工,留下了五个孙子在村里生活。五个孙子里最大的十一岁,最小的才两岁,全靠唐代友老伴照料。一家人住在一栋二层房里,墙面并未粉刷,总被雨水渗透,二楼没有窗子,屋里经常跑风进雨。几年前,唐代友因意外事故造成脑瘫,失去了行动能力,只能整天躺在一张摇摇晃晃的大床上,因为没有其他床铺,几个孩子只能跟爷爷一起睡。
了解到他们一家人的情况后,我及时跟村里反映,后经村里开会商量,决定将唐代友一家列为“八类重点人群”,为其提供低保。很快,村里出钱为他们一家装上了玻璃窗,送去了新床和棉被,还帮其全面打扫了家里的环境卫生,整个屋子终于有了些家的样子。
我们经常到唐代友家走访,有时会给几个孩子带去一些零食,孩子们见到我十分高兴,每次都会亲切的叫我“吴爷爷”,这让我觉得温暖。
我一直在想怎么才能让他们一家人摆脱困境,靠小恩小惠肯定不是长久之计,必须在合适的时候因势利导,激发他们的内在动力,让他们通过努力过上更好的生活。
后来,唐代友的儿子儿媳回来了,我们感觉机会来了,就动员他们就近就业。现在,老唐儿子家附近的洒金打工,儿媳在家打理一家人的生活。老人得到照顾,孩子有学可上,老唐一家总算算是走上了正轨。
看到像老唐这样的家庭慢慢改善生活,我觉得十分欣慰。生活很多时候并不会一帆风顺,但一定要勇于面对困难,敢于承担责任,我想这才是我们能战贫克困的真正法宝。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方林整理编辑胡锐
编审王璐瑶李劼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ngyizx.com/xysxx/9358.html
上一篇文章: 拼技艺展风采促提升兴义市开展家政人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