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兴义市 >> 兴义市旅游 >> 正文 >> 正文

先有捧乍营,后有兴义城

来源:兴义市 时间:2017-8-13

小编说:

说起捧乍,吃货的第一印象可能是想到了用半边锅烙出来的捧乍臭豆腐,喜欢历史文化的可能想到了“西南屏障”石刻,那为什么又会有“先有捧乍,后有兴义”之说呢?

〖★西南屏障烟云录(上)★〗〖★西南屏障烟云录(下)★〗

清楚黔西南地方历史的人都知道,兴义这地方不但是“先有捧乍营,后有兴义城”,而且捧乍位处滇黔桂三省之交通咽喉,素有“鸡鸣三省”之喻,又因地势险要被誉为“西南屏障”,在冷兵器时代,历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

  捧乍不仅历史非常悠久,它还是兴义市内开发较早的地区之一。相关史料记载,早在东汉末年至宋元时期的千多年时间里,从现在兴义到捧乍一带,都属于彝族部落管辖下的领地。公元年至年的梁朝时期,彝族语称捧乍为“霭外则”,汉语意为边远的岭外之州。据清朝道光年间编纂的《兴义府志》记载,普安州龙姓土司的入黔始祖阿台,就居住在捧乍。彝语将粮仓称为“则溪”,这个名称也是古代贵州宣慰司属下的行政区划名称,即管理兵马钱粮的地方官居住地。“捧”是彝族人名的音译。“捧乍”则是一个叫“捧”的彝族部落头人的世袭领地。“则”与“乍”音相近。时间长了,这里就称为“捧乍”了,这就是“捧乍”地名的来历。

  相关史料记载,明朝洪武十四年(公元年),朱元璋派遣征南大将军傅友德率领30万大军,从湖南进入贵州和云南,消灭了元朝残余势力后,为了巩固地方政权,防止少数民族反叛,于洪武十六年在黄草坝设黄坪营;二十二年(公元年)又设布雄营和捧乍营,均属普安州十二营长官司之一。

  清朝立国之初,朝廷为了削弱地方势力,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改土归流”。由于捧乍地处三省交界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当地云贵总督鄂尔泰于雍正五年(公元年),建议朝廷在捧乍派驻重兵,这样既可以管控贵州,又可以威慑滇桂。清朝廷很快作出部署,在捧乍驻兵人,管辖属下的捧乍、白云、发岩、歪染、革上、鲁布革、江底、马別(今马岭)、顶效等9汛,带兵官为从三品的游击(相当于现在军队里的少将级別)。与此同时,在行政上设巡检署,管理地方事务。10余年后的清乾隆八年(公元年),捧乍开始建石城,5年后竣工。捧乍城周长三里三分,高一丈,四周筑有6个炮台,开了4道城门,东西南北分別命名为“暘谷”,“阜成”,“平秩”,“迎恩”。

  相比之下,当时的黄草坝建城,要比捧乍晚5年,城墙也比捧乍短40丈。至于黄草坝建县后改名“兴义”,则是在嘉庆三年(公元年),是在捧乍设营之后的多年,捧乍建城后的50多年。因此,世世代代的捧乍人,都不无自豪地宣称:先有捧乍营,后有兴义城;或是说,先有捧乍城,后有兴义名,说的都是捧乍历史的悠久。

  捧乍城里,大街小巷,全部铺上石板。军队进城出城,马蹄踏在光滑的石板上,发出金石的脆响,真是“车轔辚,马啸啸,行人弓箭各在腰”。当年,金戈铁马,旌旗翻飞。捧乍城里,充塞着一派威武肃杀的气势。捧乍成为黔滇桂三省交界处的军事重镇,同时也是三省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一时间,城中商贾(gǔ)云集,市场繁荣,人烟辐辏(còu)。城里南门坡建有关帝庙,一年中要举行几次庙会,人声鼎沸,好不热闹。庙中塑着那些雕像,技艺高超,形象逼真。其中两对石人石马,栩栩如生,大小与真人真马相似,均用整块巨石雕琢而成。至今仍留存有一马收藏于刘氏庄园内,石巴重约公斤,高1.5米,长1.75米,胸宽0.42米,左前肢微微弯曲,轻轻踏在一哈巴狗背上与之嬉戏。马身肥壮,臀部圆滑,胸宽脚短,腿粗蹄小,具有山区良马的特征。这些种种古迹,都表明捧乍的确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厚重的文化。(高雪)

来源:文化兴义编辑:叶昌武审编:吴建明总编:李易

互动传播:

西

推广·交流·合作·电话(







































北京中医治疗白癜风
补骨脂注射液说明书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ngyizx.com/xysly/2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