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义市民口中叫了一个多世纪的“大佛洞”其实并非它的学名,最初作为城郊休闲景点建成时,是叫穿云洞或穿心洞的。其位置处于云南街东侧老地名牛场坡,即现在的穿云山上。因其洞穿两面,山形仿佛一头巨大的水牛横卧于此,穿云洞处即牛首,牛场坡则为牛身,前洞后洞形如一双明亮的牛眼,故而有“犀牛望月”之美称。
穿云洞与火晶山对峙,西面与花水河相依,牛鼻子桥沟通其间。前洞口西南向,开阔明亮,后洞门北向于山腰,险中露秀。洞内空气清新,轩敞宜人,可容纳数百游客。洞壁犬牙交错,形状怪异,洞穴迂回,钟乳悬垂,百态千姿。南明贵州巡抚钱开少云游穿云洞、水晶观,曾赋诗曰:“来去穿云五尺藤,好峰精刹我频登。碧天万里圆明月,文室千年宿一灯。头白尚容还故国,眼枯不敢望诸陵。缁衣莫制人间泪,犹是前朝剃枭僧。”这位来自江苏,号大错和尚,本名叫钱邦芑的巡抚大人,其实是借游兴义穿云洞抒发自己对南明小朝廷的怀念。
那么,后来这穿云洞为什么成了市民群众眼里的“大佛洞”了呢?这还得从清代说起。自明朝时期,还是黄草坝的兴义建了穿云洞楼阁系列建筑后,由于大小战争频发,穿云洞阁楼系列建筑毁于兵燹。清代重建穿云洞楼阁等系列建筑,之后又毁,几次三番。直到清光绪二十一年,即年,邑绅刘显潜以其洞天形胜,倡议培修,依洞建攒尖顶木结构阁楼五层。因尊王阳明为圣贤,便请石雕大师塑王阳明石像一尊置于洞中鼎礼膜拜,同时将重建后的穿云洞更名为阳明洞,以志王阳明在贵州筑室讲学之义。
在大多为文盲或文化层次较低的时代,兴义民众直把洞中王阳明老先生的石像误认为佛祖,开口直呼“大佛”,这洞因“大佛”而得名也就顺理成章了。于是,“大佛洞”成了穿云洞的俗名。光绪三十三年,即年,刘显潜再次集资修葺穿云洞,在后洞口峭壁上建“停晖楼”,踞峰而立涵虚阁,阁下岩畔筑屋三楹,称“友石轩”,于山下荷池畔建“芸香榭”赏荷长廊七楹。
兴义知府聂尊吾为涵虚阁题楹联“揽胜登临三面山光一面水;凭虚结构二分人力八分天”。因峰顶涵虚阁被毁,其楹联如今移步穿云洞口,由兴义著名书法家熊洪斌先生重新书写于洞两侧圆柱之上。
年,刘显潜再次对穿云洞进行培修,并成立“阳明洞培修经费管理委员会”,使穿云洞修葺经费得以保障。刘显潜亲撰、刘公亮书写的《修葺阳明洞记》刻石立于洞之右侧,该碑刻正文为楷书,最后一段为行书,书法精美,书体饱满圆润,记载“俾斯洞之绸缪,不因人而废斯山之胜迹,不因时而顿”故穿云洞得以顺利修葺。
据说抗日战争期间,国民党驻军曾将枪支弹药等装备藏于洞中,并将穿云洞用作防空洞。此说无凭,只当民间老头于茶馆中的谈资热闹热闹罢了。不过,穿云洞古建筑历经数百年沧桑,几度兴废,却是不争的事实。年、年、年,兴义由县人民政府变更为市人民政府,但唯一没有改变的,是政府对穿云洞古建筑的重视和保护力度,以及不间断的维修,因而旧观依然。
今天,依山而建的五层阁楼安在。阁楼顶层方形翼角,其余均为重檐单坡式两角造型,葫芦宝顶,翼角鳌鱼含珠,筒瓦屋面,云纹滴水瓦当。几何纹,万字格回纹木雕花窗。枋额、裙板或彩绘或雕花或刻人物。洞前十一级垂带踏垛,两侧放置须弥座石狮一对。四根合抱杉木朱红色檐柱尤其醒目,檐下门额镶嵌透雕几何纹花牙。两次间设扶栏裙板,明间额坊正中悬挂黑漆阴刻篆书“阳明洞”金字木匾。洞中神龛柱上有“景去人不远;石无土而高”木质楹联一副。后洞树藤缠绕,悬崖峭壁,依洞而建的悬空“停晖楼”下有转角踏道通向莲花池。池中有四角攒尖顶赏荷亭,池畔建有卷棚式环廊,楼、亭之间,曲桥通悠,相互连接。至金秋时节,飞蜂蝶舞,荷花吐艳,游人可于楼上、亭中、廊里或小桥上欣赏美景,怡然自乐。
近年来,政府还在牛场坡山腰增建了曲形长廊,山顶建有三层三重檐六角攒尖顶阁楼一座,名曰“花水阁”。古榕绿荫下设有石台、石桌、石凳供游客休息。刘显潜在他的《修葺阳明洞记》中写道“是洞也,巨石巍然,拔地以出,擎天以峙;其为窍也,窈然而深,豁然而朗,廓乎其有容不得之于险远,而得之于郊。垌顾不易哉……临池而为芸香之榭,依壁而为友石之轩,翼空而为停晖之楼,踞峰而为涵虚之阁。”依山就势,随山筑台,巧布亭榭,洞之天然雄姿,古建筑之布局特点,构成了一幅城中绮丽画卷,吸引着古往今来的游人到此流连。
值得一提的是,穿云洞右侧那些上山的石阶,仿佛就是一条从今往古的天梯。最下面的石阶望柱之上,其图案虽有花鸟虫鱼,但一眼看去,就是非常现代化的机制石雕,千人一面,呆滞而刻板。逐级登攀,越往上,越远古,望柱与石裙板之上的浮雕图案,栩栩如生,活灵活现。那些人物雕刻,简直就是精美的中国功夫图谱:南拳和北腿,少林武当功,太极八卦连环掌,中华有神功!中国武术之神韵,在此尽显无余。当然,除此浮雕人物而外,花卉、飞禽、走兽,以及《西游记》中“西天取经”图案等,同样生动活泼。石阶蜿蜒向上伸展,如蛇行于穿云山。
山顶涵虚阁为单檐六角攒尖顶,周边有石栏,计有栏柱18根,柱上有18只形态各异的石狮,柱身浮雕有花卉、云彩、飞禽、翠竹等图案,静动相宜,刀法洗练。石栏裙板上浮雕十八罗汉,或喜或笑,或怒或怨,无不形神兼备,生动有趣。涵虚阁高居峰顶,如众星捧月,虽地处闹市,却不闻市井喧哗,在此静坐,仿佛置身于云天之外,离尘出世之意境似乎可让人远避纷争利害,静修养身,心如止水。
王阳明没到过兴义,可从穿云山上留下的亭台楼榭,石栏回廊,无处不彰显出对他的崇敬和热切期盼。那些表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雕刻得栩栩如生的石雕故事,都是在传承和弘扬中华教育文化之精髓。被人们所称道的涵虚阁,其不仅得之于天然形胜,更得之于水光山色之妙。登阁扶栏,环顾眺望,兴义老城新城,尽收眼底。数百年沧桑,悠悠岁月,人海茫茫,圣贤何在?在人心中!
我们用全新视界去审视现代文化传媒,以未来经济发展人们的娱乐生活互动加强生活体验感创造人们的精神物质文化生活。华翼视线传媒突破传统摒弃旧的观念与束缚,为现在低迷的实体经济发展创造产业价值空间,整合实体资源之间的互动形成新的实体产业新契机,带来各产业之间经济的互为增长相互依托并存互抗风险。
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ngyizx.com/xysly/46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