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街头摄影因为向往自由
挎着单反微单甚或手机
无所事事地在街巷中游走慢慢的摄影会幻化为我们的语言变成我们观察世界的方式不知不觉逐渐依赖于这视觉的载体沉醉于“图片说话”的方式
透过取景器每一声快门去诠释这个多彩的世界
去书写属于自己的诗歌
感谢收看张同学的第03篇摄影日记
摄影日记
赣州·灶儿巷
提到灶儿巷,老赣州人可谓耳熟能详。但对于年轻一代来说,它却是个有些陌生的地方。是的,在赣州的诸多古迹中,它显得有些低调,藏在老城区的角落里,藏在光阴的角落里,静静地守望着这座城市的变迁。
当我穿过繁华喧嚣的现代都市,踏入那古朴的牌坊门来拜访这位“虔诚老者”时,灶儿巷便用纯正的古典风情来款待我。在这条仅有两百余米长的巷子里,保留了明清时期客家天井建筑和徽派建筑的风貌,包括书院、会馆、店铺、作坊等,俨然一派古城大观。
仰视,青砖烽火马头墙上的青苔斑驳,如汗青般记录着千百年的岁月;低头,鹅卵石路面被磨得光可鉴人,倒映出沧桑的轨迹。置身于这略窄的古巷中,雕窗,画栋,漆门,石狮,乃至一砖一瓦,都透出古朴气息,让我怀疑自己是否回到了王阳明,辛稼轩的时代,回到了那繁华的古虔州。可惜此时天气晴朗,倘若在那烟雨时节,便可体会戴望舒先生的雨巷情怀了罢。
灶儿巷,是一条沉静、低调的古巷。作为古虔州的标志之一,它的名头远没有矗立在赣江畔的郁孤台、八境台来的响亮。它的入口藏在一堆不起眼的老房子中,掩映于枝叶繁密的老树中,就像一位历尽沧桑,与世无争的老者,半闭双目,安静地顺着时间长河的流淌。
还没有被完全开发为旅游景点的灶儿巷,仍有许多居民居住于其中。我可以看到他们的生活方式任然沾染着传统气息,在水井旁浣衣洗菜,坐在竹椅上操着赣州方言与街坊聊家常,使这条古巷充满着生气。
联想到屡遭兵燹天灾蹂躏的郁孤、八境二台,我想,这安静平淡的生活也许是古巷最好的存在方式,尽管这里曾经是古时赣州最繁华的地段。而古巷似乎也乐于接受这种存在方式,生活在这里的居民的欢笑便是最好的证明。
它与现代文明相处的相当融洽。灶儿巷的周围地带大多是建国后新建的现代建筑物,可谓是存在于城市的夹缝中。但它在钢筋水泥的森林的包围里却并不显得有多么违和,反而增添了一道独特的风景。我也曾游览过丽江,同里等地的古巷,古风建筑虽好,但各种电线交织成的网却有煞风景之嫌。
在灶儿巷内,却不必有这样的担心。经过整修的灶儿巷,将所有的电线、电话线、电视线和水管都埋在地下,使这条古巷的原貌能够最完全地展现于世人面前。看到古巷上的天空只有飞檐和飞鸟,想到近年来现代文明与传统文化的冲突日益明显,诸如北京为了扩建城市而拆毁大量古典四合院的新闻屡见不鲜。我在扼腕叹息的同时,也为赣州拥有这样一条沉淀着如烟往事的古巷,赣州人在现代文明中劳累之余能有一处沉静心灵之地而感到庆幸,为现代文明与传统文明能够如此和谐相处而庆幸。
走过兴义堂、宾谷馆,抚宋石明砖清瓦,听脚步踏在鹅卵石路上的声音回响在巷道,我慢慢地踱出深巷,对着刻有袁清夷先生手书的牌坊门与灶儿巷挥手告别。它目送我离开,并凝视着这座变化的城市。
(照片摄于年8月21日)
摄影日记其他推送
点击关键词可跳跃阅读?
?和我在龙南的街头走一走
摄影:张同学
文案:张同学
编辑:张同学
交流学习联系?
微博号:张心同学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ngyizx.com/xystc/10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