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老百姓的劲头很足,政策好,谁也不想错过这些好机遇……”近日,黔西南州副州长、州公安局党委书记、局长李淞到义龙实验区木咱镇打锣锤村调研脱贫攻坚工作时,打锣锤村村支书激动地说。
黔西南州副州长、州公安局局长李淞率民警进村入户与村民共商发展大计
初夏五月,黔西南州公安民警和群众们正在脱贫攻坚战中“大显身手”。因为他们明白:脱贫,希望所在;攻坚,力量所在;奔康,目标所在。
黔西南州切实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一号工程,各级各部门主动作为,扎实工作,全面推进脱贫攻坚。
年以来,黔西南州公安机关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州关于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策部署,按照黔西南州州委、省公安厅关于落实大扶贫战略行动的具体安排,把警务工作向脱贫攻坚聚焦,探索以开展“千警挂村结对帮扶”专项行动为载体的“大扶贫”警务模式;把“大数据+”警务资源向脱贫攻坚聚集,为农村社会治安装上安全防护网;把警务力量向脱贫攻坚聚合,打造“李来建警务室”,争创“百姓平安我心安、百姓口碑我丰碑”,阻止返贫、帮助脱贫、保驾扶贫,为该州脱贫攻坚奔小康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一年多以来,黔西南州公安机关调派精准扶贫的公安民警在该州个农村进行入户走访、调查、共商发展大计……促脱贫工作扶在“点”上,帮在“根”上,赢得民意。
“千警挂村结对帮扶”打造“大扶贫”警务模式“年4月,州委、州政府发布了脱贫攻坚易地扶贫搬迁战区一号令,省公安厅也随即对深入推进‘大扶贫’战略行动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年4月22日,我州公安机关部署开展了以‘千警挂村结对帮扶’等行动为载体的‘大扶贫’警务模式。”李淞说,通过开展“大扶贫”警务模式,为服务易地扶贫搬迁,维护基层平安稳定,公安机关的职能作用进一步延伸。
据了解,在黔西南州公安局制定的“千警挂村结对帮扶”工作规范中,重点体现了挂村民警安排要精准,搬迁情况掌握要精准,线索隐患排查要精准,村级治安共商要精准,矛盾纠纷排查要精准,重点人员查控帮扶要精准,数据采集督导要精准,户籍管理服务要精准,信息流转处置要精准,挂村信息报送要精准的“十精准”要求。
为此,黔西南州公安机关通过“千警挂村结对帮扶”行动,保卫大扶贫行动,捍卫大扶贫成果,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紧跟“大扶贫”战略行动步伐,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良好的社会治安环境,助推贫困群众平安脱贫、稳定脱贫。
同时,“千警挂村结对帮扶”行动进一步加强了公安民警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为构建新型和谐警民关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目前,黔西南州个村(社区)均明确了挂村结对帮扶民警。
义龙实验区木咱镇打锣锤村的第一书记李世辉是“千警挂村结对帮扶”的一员。
5月18日,记者联系上李世辉的时候,他正在前往打锣锤村在册贫困户刘启玉的家中。
“他家的情况比较特殊,一家人暂住在弟弟家。妻子自小双目失明,小女儿至今三岁多还不会说话。”李世辉边走,边说着刘启玉家的基本情况。
据李世辉介绍,这家人是局长李淞的对接帮扶对象。去年11月份,在了解刘启玉的家庭情况后,李淞要求李世辉联系残联,看看能否将刘启玉的妻子纳入残疾人“阳光家园计划”“无障碍改造”和残疾人创业计划,并带刘启玉妻子和医院做全面的检查治疗。
随后,李世辉便带刘启玉妻子和医院进行了全面检查。
医生诊断,由于刘启玉的妻子在三岁时发高烧导致双目失明,现已无法治疗;小女儿身体无异常,综合判断应该是从小自闭,不愿与人交流导致不会说话,建议采取心理疗法,多与其沟通交流,多带出来与外界接触。
为了配合孩子做好治疗,李世辉便成了刘启玉家的“常客”。在帮助其发展产业的同时,经常和刘启玉的小女儿进行沟通,带她接触外面的世界。
“前几次,我们到他家去,这小女孩儿看到陌生人就哭。这几个月下来,你看现在我们一来,她就笑,现在还偶尔开口叫人。”李世辉说。
坐在一旁的刘启玉的妻子,尽管看不到,但得知记者的来意后,一直说:“谢谢警察同志,我的女儿开口说话了,我们非常高兴。我虽然看不到李局长和这位李民警的样子,但是我会一辈子记得他们的恩情。”
李世辉的驻村工作动态仅是黔西南州公安机关名结对帮扶民警的缩影。他们发挥着能量,推动“大扶贫”警务行动一步步地向纵深发展。
据了解,黔西南州公安局先后研究制定了《黔西南州公安机关“千警挂村结对帮扶”“十精准”工作规范(试行)》《黔西南州公安局“千警挂村结对帮扶”工作考核办法(试行)》《黔西南州公安局易地扶贫搬迁支持政策明白卡》等相关文件,解决好挂村民警“干什么”“怎么干”,挂村工作“考核什么”“怎么考核”“考核结果如何应用”等关键问题。
同时,该州局党委班子成员分别包保“大扶贫”警务行动五个战区、联系帮扶贫困地区基层所(队),统一制作挂村民警工作手册、工作日志、治安共商会记录本、警民联系卡、挂村民警温馨提示,使挂村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查、有绩可考、有责可追。
找准致贫因素开对脱贫“药方”推进“精准脱贫”工作进展黔西南州公安局法制支队支队长吴成锴不仅是“千警挂村结对帮扶”的一员,他还是受局里委派到黔西南州安龙县兴隆镇木城村下井科组贫困户孟正坤一家的直接帮扶人。
5月17日,记者跟随吴成锴来到孟正坤家。孟正坤正在牛圈里忙活着,看到吴成锴的到来,他赶紧走出来,一边迎接一边说道:“前几天卖了两头了,净赚有多块。”
原来,孟正坤家的牛圈是在黔西南州公安局和安龙县公安局的帮助下,先后协调资金16万元发展起来的。
黔西南州公安局法制支队支队长吴成锴(左)与贫困户座谈
这个占地平方米的彩钢瓦结构大圈舍正承载着孟正坤全家的希望在发展。
然而,在一年前,孟正坤一家对生活得态度还是消极的。
这要从年那场大火说起。年9月的一天,孟正坤家发生火灾,消防官兵全力以赴扑灭大火,但家还是被烧光,两个年幼的儿子也丧身火海。
从那时起,孟正坤一家从经济上和精神上,都受到了严重的打击。
随后,在安龙县公安局的帮扶下,孟正坤家的房子重新盖了起来,可是一家人仍然没有从悲痛中走出来。
年9月,黔西南州公安局悉知孟正坤的家庭情况后,便委派法制支队对孟正坤开展精准帮扶。
“孟正坤家庭情况特殊在于他家是因灾致贫。”吴成锴说,找准致贫原因后,就要“对症下药”,让其恢复对生活的信心。
吴成锴一面对孟正坤一家进行着心里疏导,一面和孟正坤商讨着如何走上发展生产、脱贫致富之路?
经过一段时间的沟通,孟正坤明确要在自家责任田里修建牛舍,发展养牛业。
吴成锴和战友们先后十次赴孟正坤家中走访、实地踏勘,对养牛圈舍的修建及养牛项目的发展等方面进行指导帮扶,将先后申请的司法救助金、协调帮扶资金送到孟正坤手中,让其发展养牛业。
经过一段时间的经营,孟正坤首批15头牛,已经出栏2头。他表示要扩展到养殖60头。为了把牛养好,孟正坤还自学养牛知识,现在他的信心很足。
在交谈中,记者深刻感受到孟正坤正逐渐走出往日的阴霾。
当天,吴成锴一行还给孟正坤带来了好消息:联系到了义龙新区新桥镇有一种植富含高蛋白、适宜喂牛的黄竹草。建议孟正坤发展养牛业的同时种植黄竹草,并逐步提升种植质量,实现黄竹草为养牛提供青饲料,牛粪为黄竹草的生长提供养分的养殖、种植的有机循环,保证养牛项目的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
“多亏了公安民警给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帮助,现在我家的生活渐渐有了起色,我对自家早日脱贫致富也更加有信心了。”交谈中,孟正坤高兴地说。
在精准脱贫的路上,黔西南州公安机关坚持治标与治本结合、输血与造血并举,在找准切入点、提高精准度、确保实效性上精准发力,切实把各项扶贫政策措施扶到“点”上、落到“根”上。
“安全手环”“牛耳环”织密农村“大数据+”地网安防网黔西南州公安机关在脱贫攻坚路上,积极搭建警民互动“桥梁”,运用“大数据+”地网安防网,形成一个“地网”安防系统,实现数字化管理、感知预警、侦测实战三大功能,突出应用在盗窃摩托车重点地区、消防安全重点场所、民爆物品管理重点环节、偷牛盗马重点村寨、特殊人群管理领域、警务工作领域等六大领域的“”运行模式。
黔西南州是多民族聚集地,居住着汉、布依、苗、彝、回等35个民族,贫困人口达30余万,青、壮年人群大多外出务工,农村留守儿童数量居高不下。
“由于父母监护教育角色的缺失,留守儿童健康安全问题成为社会 年11月,黔西南州公安局在兴义市先期试点,为下纳灰村秧龙组、塘子边、贵地湾等村组的留守儿童免费佩戴安全手环,成效凸显。
黔西南州公安民警为留守儿童佩戴安全手环
下纳灰村贵地湾组8岁的小聪(化名)是典型的留守儿童,从小跟着爷爷奶奶生活。今年4月20日,小聪放学后一直没有回家,急坏了爷爷奶奶,寻遍全村也未找到孙子。
情急之下,老人突然想起孙子手上戴着公安机关配发的安全手环,抱着试一试的心态,二位老人来到村警务室报警。
由于小聪的行动轨迹没有超出电子围栏红线,安全手环没有发出报警信号。
值班民警迅速通过地网安防系统,对安全手环行动轨迹进行定位跟踪,发现小聪所在位置后,民警和两位老人一起前往将孩子找回。
找回孩子后,二位老人不住地说:“没想到这个不起眼的手环真有这么大的作用。”
统计数据显示,截至年12月,黔西南州共有留守儿童9万余人。
目前,黔西南州公安局、民政局、教育局等单位筹集经费,先期为小学阶段多名农村留守儿童免费试点配发安全手环,计划在年初实现该州9万名留守儿童全覆盖。
在关爱留守儿童的同时,黔西南州公安机关还聚焦农村百姓最头疼的偷牛盗马案件频发问题。
年,黔西南州偷牛盗马发案起,偷牛盗马案件的发生使村民遭受重大经济损失的同时,生产和生活也陷入困境。
为防范偷牛盗马事件,保障群众切身利益,该州公安机关积极探索“大数据+”地网安防系统,编织一张防止牛马被盗防护网,为大牲畜戴上“耳环”,“耳环”内芯片能实时传输数据到“地网”安防系统,对大牲畜进行实时定位跟踪,数据轨迹显示。
黔西南州公安民警为耕牛佩戴“耳环”并教会村民使用
说起“牛耳环”,兴义市乌沙镇磨舍村行动不便的74岁老人面带笑容,一个劲地说“好”。
他说,以前,为了守住耕牛不被偷,一家人试过把耕牛牵牛绳拴在脚上睡觉、多养狗防盗的方法,但还是没有逃过耕牛被盗的现实。
“自从安装上牛‘牛耳环’后,再也不用担心耕牛被偷了。”彭伟福说:“只要我家的牛走过第一道50米防线,我的手机就报警,不管是白天干活还是晚上睡觉,只要随身带着手机,就可以知道我家牛是不是安全的。”
目前,在黔西南州偷牛盗马案相对频发的兴义市清水河镇、乌沙镇等8个重点村寨,户农户家庭中经济价值高的头大牲畜身上试点安装了“耳环”芯片。
试点使用以来,黔西南州公安机关为群众追回被盗、走失耕牛96头,挽回直接经济损失达数十万元。目前,兴义市正逐步在该市登记造册的3.85万头大牲畜身上安装“耳环”芯片。
据统计,年以来,黔西南州偷牛盗马案同比发案率下降21.6%,破案率较去年的66.5%上升到92.7%。
黔西南州公安机关将“”模式在关爱留守儿童和打击偷牛盗马两个领域取得试点突破,用实际行动换来人民群众对公安工作的大满意和大认同,赢得了民意。
成立“李来建警务室”传递李来建精神助力脱贫攻坚当前,黔西南州正处在跨越发展、脱贫攻坚和实现同步小康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像李来建同志这样的公安精神来引领发展、服务群众、严打犯罪、维护稳定,在脱贫攻坚路上发挥公安职能。
为纪念兴义市向阳派出所民警李来建因公牺牲1周年,黔西南州“李来建警务室”在兴义市挂牌成立。
李来建是兴义市向阳派出所一名普通的社区民警,从警26年一直兢兢业业、尽职尽责做好自己的工作,得到辖区群众的拥护和好评。
年4月13日,李来建因积劳成疾,劳累过度,在工作岗位上突发疾病,因公殉职。
“李来建警务室”坚持“社区群众的事再小也是自己的头等大事,件件事要尽心尽力,桩桩都要办好办妥”的李来建式工作原则,从社区警务做起,从群众关心的点滴做起,以“百姓平安我心安、百姓口碑我丰碑”为目标开展工作。
目前,黔西南州公安局已在该州公安机关深入开展“双争双创”竞赛活动,全面铺开“李来建式警务室”和“李来建式好民警”争创工作,着力培育一大批“眼中有事、心中有法、手中有劲”的社区警务行家里手,最终实现该州社区警务创新、创造水平“双提升,全面增强广大公安队伍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为该州“守底线、走新路、奔小康”营造更加良好的社会环境。
“之所以以李来建同志的名字命名,是希望逝者如斯,精神永存。我们要把李来建的工匠精神、蜜蜂精神、老黄牛精神、雷锋精神传承下去,在我们的脱贫攻坚工作中,希望我们的民警忠诚地履行自己的职责和使命,为老百姓做好事、解难事。”李淞说。
来源:法制生活报作者:王克华吴钦钦田富马春晓吴玲
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ngyizx.com/xysxw/27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