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中央、省、州全力打造民族特色山地经济创新示范区的总体布局,打造世界山地玩都、百花城市、绿色特色小镇建设,切实实现农民收入倍增。今年11月20日,兴义市投资4.6亿,依托景家屯村历史文脉传说和以王伯群、王电轮故居为重点的近代历史名人优势,将景家屯村打造成“三角梅特色小镇”。
王伯群故居
景家屯位于兴义市东南部,全村9个村民小组,现有户人,国土面积4.6平方公里,是一个有多年历史的村庄,也是云贵最早的屯堡之一,距城市中心区3公里,风景秀丽、人杰地灵,毗邻国家级风著名景名胜区万峰林,具有极强的自然、交通、文化优势。同时、景家屯也是20世纪初曾任黔军总司令的王文华(字电轮)和民国首任交通部长、大夏大学创始人王伯群先生的故里。
王伯群旧居复原效果图
兴义市有着独特的气候、地理、自然资源,具有旅游观光、休闲养身优势,在三角梅小镇建设规划中,打好旅游、养身、人居、花卉种植这张旅游名片,同时以此为契机,带动其它旅游附属经济的发展,实现百姓增收。
三角梅小镇建设项目毗邻万峰林景区,与万峰林景区有机融合。即是把好万峰林景区的大门,又是兴义山地旅游项目的有益补充,将直接带动人文、旅游、养生氛围的活跃,同时促进旅游经济的发展,对区域旅游与经济发展有重要意义。
景家屯村三角梅特色小镇建成后,具有生态、社会、经济等三大效益。三角梅小镇项目建设对丰富区域旅游形式、城市美化、文化保护、亮点打造等方面有较好作用,既保护、美化了城市,又更好的实现生态稳定。蕴含着极大的生态效益;对游客、居民、社会、投资企业都将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旅游开发的直接社会效益是将会增加当地居民就业机会,提高群众生活质量和水平、利于区域旅游品牌形象的打造。三角梅小镇建设既提高城市旅游的知名度,又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同时,对全村将增加旅游从业人员人以上,预期年收入0万元以上。(作者:岑燕刘双琳)
延伸阅读:
景家屯历史:风云景家屯(下)
景家屯之所以有名,除了景氏家族以外,还有一个著名的王伯群家族。据说王伯群的先祖名叫王玺,祖籍江西,是景双鼎的部将,之后王氏的情况就少有记载,但从零星的资料来看,可追溯至王伯群的祖父王牧臣。
王伯群,原名文选,又名荫泰,年8月出生于兴义东南郊景家屯。自幼好学,擅长诗文,精篆书。早年跟随父亲王起元学习易经、阴阳学、阳明学,以及四书,颇有造诣。伯群先生18岁那年,父亲王起元逝世。在父亲生病期间,他一方面积极尽孝,四处寻医问药,一方面走出家门,走进兴义笔山书院,师从贵州教育界名师姚茫父、熊范舆、徐天叙等三位先生,潜心攻读孟子、左传和数理学。
年,伯群先生东渡日本留学,适逢孙中山先生在日本倡导革命,便加入中国同盟会,并与章太炎、梁启超等结识。年,参加策划护国运动,后任国民政府首任交通部长等职。年,在上海创办大厦大学;年,任南京国民政府政治会议委员、交通部长兼交通大学校长及国家招商局监督。年,促使吴淞商船学校复校,并兼任吴淞商船专科学校校长。年,王伯群因患胃溃医院,终年60岁。一生著有《交通事业改革方案》、《电政设施三年计划》、《航政建设纲要》、《伯群文集》等著作。
伯群先生胞弟王电轮,原名文华,号果严,年生于兴义景家屯。幼年入私塾读书,毕业于兴义笔山书院,师从西南大儒、贵州教育界名师雷廷珍、姚华等,后考上省级师范学校。20世纪初,时任黔军总司令的王文华悄然参加了革命党,跟随国父孙中山、蔡锷将军等发起“护国运动”,征战于黔、川、湘三省之间,迫使袁世凯倒台。孙中山曾称王文华为“西南后起之秀”,而保皇派却视他为眼中钉。年,电轮被政敌刺杀于上海“一品香”饭店,年仅33岁。后来,国民政府追赠其为陆军上将。
在王氏兄弟的胞衣之地,有很多关于他们俩护国护法的故事,以及王氏一门的英雄事迹。有的甚至将他们神化,说当年在兴义城郊的景家屯风水了得,所以出了将军级人物。
民国初年,王氏兄弟离开兴义景家屯,移居贵阳之后,在南明河边置了房产。在省城贵阳市护国路的王伯群故居,是中西合璧的建筑,至今是省级文保单位、贵阳市文保单位。因为建筑的高度和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民国时期曾是贵阳老城的地标建筑。王文华在王伯群故居旁边也有一个四合院,大约他英年早逝的原因,那四合院就没有哥哥王伯群先生的园顶房那样有名。前几年,贵阳市修都司路高架桥的时候,王文化的四合院故居也随之被拆掉,从此消失于历史的烟云之中。
那么,王氏在贵阳都留了什么踪迹?兴义文物部门的同志不遗余力,在省城找到了当年王伯群先生家族世交吴照恩先生的儿子吴尚智。在尚智先生的热心帮助下,他们找到了位于贵阳乌当云景庄的王氏祖墓群,这里埋葬着王伯群的祖母曾氏、父母、王文华的妻子刘从淑、王文彦的妻子及女儿。其中曾氏的碑文为伯群先生手书,是他擅长的篆体。立碑时间是民国20年,即年。据说“文革”破“四旧”那会儿,红卫兵看不懂篆字,就放过了。其它几座墓碑是年,王伯群先生长子王德辅先生重新立的。当时王伯群夫人保志宁女士还健在,碑文由王伯群先生的得意门生、大夏大学毕业的兴义鱼龙人吴照恩所撰,并专门邀请省城书法名家所写。云景庄的老乡介绍,这地方叫“象鼻搅水”,恰好兴义老家景家屯也有个“象鼻搅水”,真印了“无巧不成书”那句老话。
兴义景家屯的“象鼻搅水”是怎么回事呢?这里有个传说。王氏兄弟靠下五屯刘氏家族提携而风云贵州,时间一长,冲突也在所难免。贵州督军兼省长的刘显世,当年靠一批举人、进士支撑贵州政务,然而这都是些旧文人,保守是肯定的。而王氏兄弟纵横政界军界主要靠留日学生,是新派。新派看不起旧派,旧派看不惯新派,后来发展到新派要夺旧派大权的地步。新旧思想冲突不断升级,矛盾越来越突出,充满活力的新派大有压倒旧派的趋势,尽管一个是舅,一个是外甥。
为了扼住新派的快速发展,刘家从云南请了一位风水大师到景家屯,看看有什么“死穴”可点,以制止王氏新派的发展壮大。转了好几天,目标落在“象鼻搅水”那里。风水先生出主意说,只要把象鼻敲掉,王氏就会倒霉。那时候王氏两弟兄定居贵阳,连老太太都搬过去了,当时也没人留心象鼻子的事。刘家按照风水大师的指点,从云南重金请来一个人,趁晚上众人睡觉的时候,将象鼻子敲掉。第二天,村里人一看,象鼻还在滴血呢,赶紧找了块红布将象鼻接上,但无济于事。第二年,王电轮在上海就被人刺杀了。当然,这只是个传说,不可完全当真。
民国时期,都匀人杨可文到兴义城郊游览,曾留下两首《景家屯悼王电轮将军》的律诗:其一、狮子山头簇锦柯,一湾绿水洗雕戈。将军故里摩挲泪,象石新痕感愤多。其二、洪宪嚣嚣举国愁,旌旗东指护神州。凌烟早绘将军像,珂里依然竹径幽。
离“象鼻搅水”不远,还有那幅“王电轮将军故里”摩崖,书写者为胡瑛。胡瑛何许人也?胡瑛,云南银县人,生于年,胡瑛自幼习书画。早年追随黄兴,兴中会、同盟会会员,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的组织者之一。曾任武昌临时政府外交部长、山东提督等职。护国护法时期,任黔军总师令王电轮手下的旅长。年,胡瑛率部驻守兴义,游览景家屯时,睹物思人,伤怀之余,奋笔疾书,嘱人刻石。人乃过客山川主,岁月悠悠,世纪过去,胡瑛题写的摩崖依然在景家屯村庄里的崖壁之上,字体苍劲有力,字迹清晰可辨。
许多年来,兴义文史专家与文物保护部门的同志,都努力收集王氏相关资料,积极申报王氏故居的保护的工作。通过不间断的争取,终于得以立项。利用王伯群故居旧照片,加上采访当地老人,请他们回忆,在此基础上设计。年4月,兴义市政府投资数百万元,启动了王伯群故居维修及王伯群家族有关的文物征集工作,预计当年9月开展。
景家屯是省乍梁子上步道的终点和起点,古寨周边山清水秀,青松苍翠,有明代古井、明代军事遗存、明代古道、民国摩崖、象鼻搅水等景点,王伯群故居及陈列是它的核心。此地可寻古觅幽,可徒步漫游,景家屯将成为兴义城区一个具有开发潜力的风景区。
尤其是王伯群故居后面的小山上,高山庙虽然已经仅余下残砖废瓦,但经过热心的村民清理,硬是将当年的石阶道路给割了出来。站在高山庙小山顶上,一览众山小,整个景家屯的风光尽收眼底。王伯群故居的修缮与修复,将成为兴义、黔西南,乃至整个贵州的又一突出的人文景点。
王伯群王电轮兄弟可谓名副其实的风云人物,在家乡兴义人民口中代代相传。将他们的故居修复,并收集整理关于王氏的相关物件,这无疑是对兴义人文历史的抢救,期待有更进一步的发现。
丨来源:兴义市新闻中心丨版权归原作者,如有侵权请联系丨
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ngyizx.com/xysxx/1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