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年马视微天下——历史篇:武训——清末民国著名的乞丐、中国近代群众办学的先驱、贫民教育家、慈善家、创办中国历史上第一所由一个乞丐靠乞讨兴办的义学
马鸿斌
今天是年12月5日,年前的今天(年12月5日),清末民国著名的乞丐、中国近代群众办学的先驱、贫民教育家、慈善家、创办中国历史上第一所由一个乞丐靠乞讨兴办的义学、被清政府追封为“义学正”、中国历史上以乞丐身份事迹被载入正史《清史稿》的惟一一人、被民国著名政治军事人物和陆军一级上将冯玉祥誉为“千古奇丐”、新中国成立后“三大文艺批判”之一对电影《武训传》批判的主要人物武训[原名:武七,绰号:武豆沫,年12月5日(道光十八年农历十月十九日)—年6月5日(光绪二十二年四月二十三日),终年58岁]出生。
年(光绪十四年),武训经几十年努力,创办中国历史上第一所由一个乞丐靠乞讨兴办的义学——崇贤义塾。
义学也称“义塾”,是指中国旧时靠官款、地方公款或地租设立的蒙学。义学的招生对象多为贫寒子弟,免费上学。
据《清史稿》记载,开学那天,武训预备了筵席款待先生,并请来绅士作陪,而自己却恭恭敬敬立于门外。在座的人再三请他,他也不肯入座,只等酒席结束后,捡些残羹冷炙来吃。
武训行乞38年,建起三处义学,教育了无数穷人子弟。名“训”为清廷为嘉奖其行乞兴办教育之功,取“于垂训世”之意赐予他改名武训。
武训行乞办学的事迹被呈上朝廷,光绪皇帝亲笔批准给武训建牌坊的奏片、慈禧太后赏赐武训黄马褂。
年,临清县武训小学发起了武训诞辰纪念活动。这场纪念活动声势浩大,范围遍及全国,蒋介石、张学良、杨虎城、于右任、郁达夫、陈衡哲、何思源等人先后以题词、诗歌、散文、传记等方式,颂扬武训的办学精神。
年代初,对电影《武训传》(著名导演孙瑜编剧、导演,著名演员赵丹主演)的批判是新中国成立后“三大文艺批判”(指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对俞平伯《红楼梦》研究学术思想的批判和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之一,成为新中国成立后动用政治力量批判文艺作品的滥觞,为后来文化领域的批判运动开了“先例”。
毛泽东亲自发起的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在建国后文化领域开了一个进行批判的先例。从此,文学艺术和学术理论的批判最后演变为严厉残酷的政治批判而成为一场对文化知识分子的思想政治批判运动。
值得一提的是,同样也是一个出生贫民草根,曾是一个流浪娃乞丐、游方僧(化缘和尚)以乞讨为生,最后参军、从政最终成为中国明朝开国皇帝、大明太祖高皇帝、政治家、军事家、其统治时期史称“洪武之治”的朱元璋(别名:朱洪武、洪武帝、明太祖,谥号:高皇帝,庙号:太祖,年10月21日—年6月24日,终年70岁),成为史上最励志成功真实故事!
据资料:
年12月5日(道光十八年农历十月十九日),武训出生在山东堂邑县(今属山东聊城市冠县)柳林镇武家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
他原无名,原名武七(因在家中排行第七,故名“武七”),亦称武豆沫,字蒙正,自号:义学症,谥号:义学正。
名“训”为清廷为嘉奖其行乞兴办教育之功,取“垂训于世”之意赐予他改名武训。
7岁,武训丧父,乞讨为生,求学不得。
14岁后,武训多次离家当佣工,屡屡受欺侮,甚至雇主因其文盲以假帐相欺,谎说3年工钱已支完。武训争辩,反被诬为“讹赖”,遭到毒打,病倒3日。吃尽文盲苦头,决心行乞兴学。
年,20岁时,当了乞丐。
(咸丰九年),21岁,开始到各地去行乞集资。他头发脏乱,面目污黑,烂衣遮体,手使铜勺,肩背褡袋,烂衣遮体,边走边唱,四处乞讨,一边走一边唱着自己编的歌谣,四处乞讨,“边乞边佣”。
几年下来,这个苦并快乐着的乞丐,足迹所至,遍及山东、河北、河南、江苏等地。
每次讨得较好的衣物和饭食,他就设法卖掉换钱。而自己则像一个苦行僧一样,只吃最粗劣的食物,边吃还边唱:“吃杂物,能当饭,省钱修个义学院。”
他有时还像个江湖杂耍艺人一样表演锥刺身、刀破头、扛大鼎等节目,甚至吃毛虫蛇蝎、吞石头瓦砾,以取赏钱。他还将自己的辫子剪掉,只在额角上留一小辫,装扮成戏里的小丑模样,以获得别人的施舍。
武七白天乞讨,晚上纺线绩麻,边做活边唱:“拾线头,缠线蛋,一心修个义学院;缠线蛋,接线头,修个义学不犯愁。”在农忙时还经常给富人打短工,并随时编出各种歌谣唱给众人听。
另外,他还为人做媒红,当邮史,以获谢礼和佣钱。表演竖鼎、打车轮、学蝎子爬、给人做马骑等,甚至吃蛇蝎、吞砖瓦,以取赏钱;将自己的发辫剪掉,只在额角上留一小辫,以兑换金钱和招徕施舍。
经过多年的辛劳,终于积少成多,存了一笔数目可观的钱。
由于他居无定所,钱款无处存放,就打算找一富户人家来存放。他打听到本县有一位举人杨树坊,为人正直,名声很好,于是求见。
由于他是乞丐,主人拒而不见,他便在大门口一跪就是两天,最后终于感动了杨举人。
武七把乞讨积钱、兴义学之事原原本本叙述一遍,杨举人大为感叹。
杨举人不但答应帮他存钱,并且表示要助他办学。
随着款项的增多,武七开始典买田地,备作学田。同时他以三分息给他人放贷,以获得更多的资金。
年(同治七年),30岁时,武训将分家所得的3亩地变卖,加上历年行乞积蓄,共余吊,悉交人代存生息,而后置田收租。在馆陶、堂邑、临清3县置地余亩。他唱道:“我积钱,我买田,修个义学为贫寒。”
年(光绪十二年),49岁时,已置田亩,积资余吊。这在当时已经是相当的财力了,决定创建义学。
于是他向杨举人提出建义学之事,杨举人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武七应先娶妻生子,武七唱道:“不娶妻,不生子,修个义学才无私。”
年(光绪十四年),武训经几十年努力,他花钱余吊,与杨树坊在堂邑柳林镇东门外创办中国历史上第一所由一个乞丐靠乞讨兴办的义学——“崇贤义塾”。
义学也称“义塾”,是指中国旧时靠官款、地方公款或地租设立的蒙学。义学的招生对象多为贫寒子弟,免费上学。
据《清史稿》记载,开学那天,武训预备了筵席款待先生,并请来绅士作陪,而自己却恭恭敬敬立于门外。在座的人再三请他,他也不肯入座,只等酒席结束后,捡些残羹冷炙来吃。
学校建成后他亲自到当地有学问的进士、举人家跪请他们任教,并到贫寒人家跪求他们送子上学。当年招生约50余名,依循惯例分为蒙班和经班,学费全免,经费从武七置办的学田中支出。
每逢开学第一天时,武七都要先拜老师,次拜学生,这种仪式持续多年。每次置宴招待老师,他都请当地名绅相陪,而自己则站立门外,专候磕头进菜,待宴罢,他吃些残渣剩羹便匆匆而去。
平时,他常来义塾探视,对勤于教课的老师,他叩跪感谢;对一时懒惰的老师,他跪求警觉。
有一次老师睡午觉睡过了头,学生在学堂内打闹,武七径直来到老师的房前,跪下高声唱道:“先生睡觉,学生胡闹,我来跪求,一了百了”。
老师十分惭愧,以后再也不敢疏懒。对贪玩、不认真学习的学生,他下跪泣劝:“读书不用功,回家无脸见父兄”。
年(光绪十六年),武训资助了证和尚吊钱,他与了征和尚和寺院合作,又在今属临清市的杨二庄兴办了第二所义学。
(光绪二十二年),武训又靠行乞积蓄,求得临清官绅资助,用资0吊与会门首领施善政在临清县御史巷办起第三所义学(义塾)——“御史巷义塾”(今山东省示范化学校临清“武训实验小学”)。
为免妻室之累,他一生不娶妻、不置家。其兄长亲友多次求取资助都被他拒绝,他唱道:“不顾亲,不顾故,义学我修好几处。”
山东巡抚张曜闻知武七义行,特下示召见,并下令免征义学田钱粮和徭役,另捐银两,并赐名武七为武训。同时奏请光绪帝颁以“乐善好施”的匾额。武训的绝世奇行轰动朝野。清廷授以“义学正”名号,赐给黄马褂和“乐善好施”匾额,准予建立牌坊,从此武训声名大振。
年6月5日(光绪二十二年四月二十三日,一说为:武训墓碑写:年6月4日,还有一说:年12月5日),在众学童朗朗读书声中,武训病逝于他所创办的临清御史巷义塾(即今武训墓所在位置),终年58岁。
出殡当日,堂邑、馆陶、临清三县官绅全体执绋送殡,各县乡民自动参加葬礼达万人以上,沿途来观者人山人海,一时师生哭声震天,乡民纷纷落泪。遵照武训遗嘱归葬于堂邑县柳林镇崇贤义塾的东侧(即今武训墓所在位置)。
武训死后,清廷接到山东巡抚袁树勋奏准“宣付国史馆立传”,宣付国史馆立传,在县忠义祠设位享受致祭,建忠义专祠,主要建筑有武训祠和武训墓。
根据《清史稿》的记载,“(武训)病革,闻诸生诵读声,犹张目而笑”。
《清史稿·武训传》记载(全文):
“武训,山东堂邑人。乞者也,初无名,以其第曰武七。七孤贫,从母乞於市,得钱必市甘旨奉母。母既丧,稍长,且佣且乞。自恨不识字,誓积赀设义学,以所得钱寄富家权子母,积三十人,得田二百三十亩有奇,乞如故。蓝缕蔽骭,昼乞而夜织。或劝其娶,七谢之。又数年,设义塾柳林庄,筑塾费钱四千馀缗,尽出所积田以资塾。塾为二级,曰蒙学,曰经学。
开塾日,七先拜塾师,次遍拜诸生,具盛馔飨师,七屏立门外,俟宴罢,啜其馀。曰:“我乞者,不敢与师抗礼也!”常往来塾中,值师昼寝,默跪榻前,师觉惊起;遇学生游戏,亦如之:师生相戒勉。於学有不谨者,七闻之,泣且劝。有司旌其勤,名之曰训。尝至馆陶,僧了证设塾鸦庄,赀不足,出钱数百缗助其成。复积金千馀,建义塾临清,皆以其姓名名焉。县有嫠张陈氏,家贫,刲肉以奉姑,训予田十亩助其养。遇孤寒,辄假以钱,终身不取,亦不以告人。
光绪二十二年,殁临清义塾庑下,年五十九。病革,闻诸生诵读声,犹张目而笑。县人感其义,镌像於石,归田四十亩,以其从子奉祀。山东巡抚张曜、袁树勋先后疏请旌,祀孝义祠。”
年,为纪念武训,始建武训祠堂。肇建者为武训的账房先生武茂林,仅三间。今武训祠(武训纪念馆)位于山东省聊城市冠县柳林镇。主要建筑有武训祠和武训墓。
另一说为:年,始建武训祠堂,仅三间。
年,山东巡抚衙门为武训修葺了陵墓、建造了武训祠,并立碑为纪。
年,逝世10年后,清廷将其业绩宣付国史馆立传,并为其修墓、建祠、立碑。武训的业绩受到世人的钦敬,许多名家题词,全国出现以武训命名的学校多处,并曾一度将原堂邑县改称武训县。
年(民国二十三年),山东临清建设“武训纪念堂”。今有季羡林题写匾额“凤岭钟英”。
年,为纪念清末闻名中外的“平民教育家”“义学正”武训,由时任山东教育厅长何思源主持拨款重建。
年初秋,武训墓被“红卫兵”砸毁掘开,遗骨被抬尸游街,焚尸街头。后残骨被武庄武氏后人归葬武训祖茔。
年,再次重修。
年9月,在祠前建有百米碑廊,碑刻26块;在祠右前方建有高歌台,又名“嘤鸣台”;在祠左前方建有“武训魂亭”,亭额由著名学者季羡林题写。
年5月,再重修武训祠堂,为歇山式砖木结构,阔五间,进深三间,飞檐高挑,肃穆庄严。
年辛亥革命以后,民国时期,他被誉为普及教育之先导,私人兴学之表率,中国教育事业的楷模。蔡元培、黄炎培、邓初民、李公朴等民主人士,蒋介石、汪精卫、戴季陶、何思源等政界要人,冯玉祥、张学良、杨虎城、于右任、段绳武、张自忠等军界人物,陶行知、郁达夫、臧克家、陈衡哲、何思源等文教界人士、社会名流纷纷用题词、诗歌、散文、传记等多种方式,对武训的办学精神给予了颂扬,或撰文赞颂,或题辞纪念,或为以武训为名的义学捐款。
为纪念清末闻名中外的“平民教育家”“义学正”武训,时任山东教育厅长何思源先生拨款重建了武训祠。何思源还在武训祠堂立了尊武训汉白玉雕像,这座雕像比真人略大。据解放后当地曾见过武训的老人们都说这座雕塑像酷似武训本人,可惜在文革中被红卫兵毁坏。
年,当时的山东省主席韩复榘为纪念在临清倡办义学的武训,建造了“武公纪念堂”,并在纪念堂两侧建造了两个“武公纪念厅”。
年至年,特别是“大量办义学,急务此为最”的冯玉祥在山东创办了十五所武训小学。冯玉祥称颂他是“千古奇丐”。
后来陶行知创办育才学校,张伯苓创办南开学校都与武训精神的影响有很大的关系。全国甚至出现了武训出版社、武训街这样的名称。
江苏南通的一所师范学校还将武训像与孔子像并列。山东民众甚至称其为“武圣人”,足见武训在当时地位之高、影响之广。
年,临清县武训小学发起了武训九十七周年诞辰纪念活动。参加这次纪念活动的人几乎囊括了当时全国军政要员和文教界知名人士。
年,段承泽绘制《武训先生画传》最早的版本。后由陶行知先生作跋,在至年间,曾印刊至第六版,并译成英文对外出版发行。
年,陶行知先生在重庆北温泉送给著名导演孙瑜一本《武训先生画传》,希望他有机会能把武训一生历尽艰辛创办义学的事迹拍成电影。孙瑜看了以后深受感动,初步确定了拍摄《武训传》的计划,并决定电影中的武训将由当时的电影明星赵丹来扮演。时值兵荒马乱的国共相争时期,电影《武训传》的拍摄尽快付诸实施是一个巨大的遗憾。否则,武训也不会卷入政治的漩涡。
(资料:中国当代著名编剧、导演孙瑜(年3月21日—年7月11日,终年90岁),考入天津南开中学,年考入清华大学文学系,年毕业后,公费去美国留学,先在威斯康辛大学学习文学戏剧,后在哥伦比亚大学学习电影编导,又在纽约摄影学院学习电影摄影、洗印、剪接等。年学成归国后,作为中国在西方系统学习过戏剧电影的第一人,孙瑜加入长城影片公司开始电影艺术生涯。后来,孙瑜先后任上海市政协第一至五届委员,中国文联第三、四届委员,第一至四次全国文代会代表,中国影协第一届委员,第二、三届常务理事,影协上海分会副主席,上海市政协文史资料工作委员会委员等。)
中共主办的《新华日报》曾发表过称赞武训的文章。
年月6日,《新华月报》发表黄炎培、邓初民、李公朴、潘梓年等人纪念武训的文章。
年12月1日,郭沫若在《新华日报》纪念武训特刊上为武训题辞:
“武训是中国的裴士托洛齐,中国人民应该到处为他树铜像”。
年,为纪念武训,抗战时期的中共冀鲁豫边区政府曾明令将武训的故乡堂邑县更名为“武训县”,柳林镇更名为“武训镇”,并在武训诞辰纪念日举行了各种纪念活动。同年,中共冀南行署在柳林镇还创办了“武训师范”。
年12月,陶行知等人又在重庆兴起了纪念武训诞辰一百零七周年活动。郭沫若、邓初民、柳亚子等大批教育家、文学艺术家和社会各界爱国人士参加了纪念会。两次纪念活动前后呼应。对于推广武训精神,发展民众教育,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陶行知曾在全国提出“跟武训学”的口号,要求大家做“集体的武训”,艰苦办学。
当时武训的兴学事迹被正式列入学校教科书中。全国共有七省三十多处学校以武训名字命名。
年7月,当时的中国电影制片厂(“中制”)正式投拍电影《武训传》。当时经营困难,经费上难以为继。
年11月初,在影片拍摄了大约三分之一的时候,影片便彻底停拍。
年2月,上海昆仑影业公司以低价购得此片的拍摄权和底片、拷贝。孙瑜则加入昆仑公司继续完成此片的拍摄。由赵丹主演、韩仲良摄影。
年2月影片正式拍成前,这个剧本根据当时的形势需要经过了数次大的修改。
年12月,《武训传》公映,先后在上海、北京、天津等大城市上映。
年3月下旬,《大公报》、《文汇报》、《光明日报》、《工人日报》、《大众电影》、《北京文艺》、《天津日报》、《进步日报》等报刊上发表的赞扬肯定该电影的文章有40多篇,《大众电影》把《武训传》列为年十部最佳国产影片之一。
年,《武训传》遭受大批判以前,中国不同社会阶段的历届政权,对武训和武训精神的态度都是一致的。无论是在清王朝时期,还是民国时期,甚至在汪伪政权控制的敌占区里,武训都是正面的、被赞扬的、受崇敬的形象。
武训办义学不仅在国内有很高声誉,在国外也有一定的影响。他被收入《世界教育辞典》中,因为他没有文化,故称他为“无声教育家”“平民教育家”。
毛泽东观摩过影片后,通过胡乔木组织了几篇持批评意见的文章。
年5月20日毛泽东亲自为《人民日报》写了社论《应当重视电影〈武训传〉的讨论》,认为电影“根本不去触动封建经济基础及其上层建筑的一根毫毛,反而狂热地宣传封建文化”,指出电影“污蔑农民革命斗争,污蔑中国历史,污蔑中国民族”,强调“电影《武训传》的出现,特别是对于武训和电影《武训传》的歌颂竟至如此之多,说明了我国文化界的思想混乱达到了何等程度!”
这篇社论是解放后中国第一次发生的以政治手段处理文艺问题的大事件,对新中国文艺和教育的未来走向,这篇社论起到了异乎寻常的重要作用并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同日,《人民日报》在“党的生活”专栏刊登题为《共产党员应当参加关于〈武训传〉的批判》的短评,号召“每个看过这部电影或者看过歌颂武训论文的共产党员都不应对于这样重要的思想政治问题保持沉默,都应当积极起来自觉地同错误思想进行斗争”,“凡是放映过《武训传》的各城市,那里的党组织都要有计划地领导对《武训传》的讨论,要把领导这一讨论当作一个严重的思想教育工作”。《人民教育》刊物适时发表了社论《展开〈武训传〉的讨论,打倒武训精神》与《人民日报》的社论相呼应。
(资料:年5月20日,毛泽东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一篇在历史上分量很重的社论,题为《应当重视电影〈武训传〉的讨论》。社论是中国独有的一种文体。
社论说:“像武训那样的人,处在清朝末年中国人民反对外国侵略者和反对国内的反动封建统治者的伟大斗争的时代,根本不去触动封建经济基础及其上层建筑的一根毫毛,反而狂热地宣传封建文化,并为了取得自己所没有的宣传封建文化的地位,就对反动的封建统治者竭尽奴颜婢膝的能事,这种丑恶的行为,难道是我们所应当歌颂的吗?……承认或者容忍这种歌颂,就是承认或者容忍污蔑农民革命斗争,污蔑中国历史,污蔑中国民族的反动宣传,就是把反动宣传认为正当的宣传。”
文章还说,“电影《武训传》的出现,特别是对于武训和电影《武训传》的歌颂竟至如此之多,说明了我国文化界的思想混乱达到了何等的程度!”文章最后指出,“为了上述种种缘故,应当展开关于电影《武训传》及其他有关武训的著作和论文的讨论,求得彻底地澄清在这个问题上的混乱思想。”)
接着教育部、文化部电影局等有关部门用行政命令要求全国的下属单位开展电影《武训传》的批判。
关于电影《武训传》的讨论,在毛泽东的亲自发动下,从中央到地方开始了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上升为一场声势浩大的对知识分子的思想政治批判运动。
《武训传》成为“中国第一禁片”。《武训传》的导演孙瑜、主演赵丹专门登报做了检讨。
《武训画传》的作者李士钊,以及马叙伦和端木蕻良等为武训说过好话的人们纷纷进行自我批判。
据统计,从年5月20日的《人民日报》社论开始到年8月底,全国各类主要报刊上个人署名的批判类文章就多达余篇。
中央教育部发布了“各地以武训命名的学校应即更改校名”的通知。一时全国众多的以武训为名的学校纷纷改为前进、胜利等名称。
人民日报社和中央文化部组织了一个武训历史调查组。调查组由周扬负责,主要成员由袁水拍、钟惦棐和江青等十三人组成,进行了两个多月的调查,完成《武训历史调查记》,结论是:
“武训是一个以‘兴学’为手段,被当时反动政府赋予特权而为整个地主阶级和反动政府服务的大流氓、大债主和大地主。”《武训历史调查记》将批判武训这一政治运动推向全国性的高潮,历时一年之久。
年代初,对电影《武训传》(著名导演孙瑜编剧、导演,著名演员赵丹主演)的批判是新中国成立后“三大文艺批判”(指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对俞平伯《红楼梦》研究学术思想的批判和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之一,成为新中国成立后动用政治力量批判文艺作品的滥觞,为后来文化领域的批判运动开了“先例”。
毛泽东亲自发起的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在建国后文化领域开了一个进行批判的先例。从此,文学艺术和学术理论的批判最后演变为严厉残酷的政治批判而成为一场对文化知识分子的思想政治批判运动。
年5月26日,《人民日报》重新发表毛泽东为《武训传》撰写的社论。
年5月27日,《人民日报》在报道全目亿万军民欢呼《应当重视电影〈武训传〉的讨论》重新发表的同时,宣布”把《武训传》和(刘少奇的)《修养》一起抛进垃圾堆”。刘少奇的“修正主义”与武训的”奴才主义”挂上了钩。随后,武训的坟墓被掘,祠堂被毁。
年9月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胡乔木在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和陶行知基金会成立大会上说:
“我们现在不对武训本人和这个电影进行全面评价,但我可以负责任地说明,当时这种批判是非常片面、极端和粗暴的”年9月6日,《人民日报》刊发《胡乔木说: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非常片面、极端和粗暴》。同日,新华社也以同样内容向全国发了通稿。《武训传》在被“片面、极端和粗暴”地批判三十四年之后,终于平反。
年4月29日,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为武训恢复名誉问题的批复》。后“临清实验小学”改名称为“武训实验小学”。
今天,我谨此创作了一幅武训钢笔素描画像以纪念。
(马鸿斌编撰,钢笔素描创作于年12月5日至年3月24日追补。所用钢笔是文具店买的普通签字中性笔。)
(作者声明:书法、绘画和摄影作品著作权所有,抄袭、假冒和侵权必追究法律责任。)
“邕江象派”学术艺术流派
“邕江象派”标志的含义
“邕江象派”宗旨和目的:创立、培育和打造视觉文化艺术的学术、艺术流派,挖掘和弘扬文化艺术内涵,传承邕江文化艺术的基因,保存文化艺术瑰宝,繁荣文艺创作,鼓励“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推动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交流与合作,创建“在价值观念、形式、内容和媒介等方面具有变革创新精神”并集学术理论研究、书画雕塑摄影等艺术创作、石文化研究与收藏、工艺美术、文化艺术创意及设计等功能于一体的学术、艺术流派——“邕江象派”。
“邕江象派”主张:“邕江出象派,革新传文明”。
标志的造型与构图含义:红色图形是以出自广西南宁市邕江古象化石的天然形状作为图形,代表“邕江”和“象”。将中文“邕江象派”(书法体)和英文(邕江象派)YONGJIANGELEPHANTGROUP设计在邕江古象化石的红色图形上,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观念的精髓,标志整体造型体现了“邕江象派”的“邕江出象派,革新传文明”的主张。
“邕江象派”创始人:马鸿斌
创派时间:9年1月23日
“印象广西”品牌
《印象广西》品牌系列民族工艺品是最具广西历史文化内涵的品牌系列民族工艺品、旅游商品、珍藏品、纪念品和文化礼品,具有极高的文化艺术价值与珍藏价值。
《印象广西》品牌图案含义:广西悠久灿烂的广西历史文化是华夏文明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具有代表性的民族文化遗产。广西处于中原文化和岭南文化、汉文化和地方民族文化、中华文化与东南亚文化的交汇处,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民族生态和民族文化丰富多彩。《印象广西》品牌纪念品让世界了解广西是美丽的广西、魅力的广西、活力的广西、开放的广西、文化的广西、和谐的广西和充满希望的广西。
《印象广西》正面图案:融合广西的山水文化及旅游文化、象文化、壮锦文化、绣球文化、歌圩(山歌、民歌)文化及刘三姐文化、合浦珍珠——南珠文化及海洋文化、中国—东盟(10+1)、“八桂广西”和壮文的文化基因、精髓和元素。
《印象广西》背面图案:融合了广西的铜鼓文化、石器文化、奇石(赏石)文化及顶蛳山文化、稻作(那)文化、大石铲文化、陶器文化、龙母文化、布洛陀文化及鸟神图腾和崇拜文化和岩画文化的文化基因、精髓和元素。
《印象广西》背面铜鼓鼓面中心12道太阳芒光放射,象征着世居广西的12个主要民族(壮、汉、瑶、苗、侗、仫佬、毛南、回、京、彝、水、仡佬等)团结和睦,幸福和谐,安居乐业,圆圆满满。也象征从年起,每年的12月11日为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纪念日。
《印象广西》品牌创始人和总设计:马鸿斌
《印象广西》品牌创立时间:6年8月。
《“改变世界影响中国”人物素描榜》
我的青少年时代的梦想实现了!
年—至年2月16日春节,我的青少年时代的梦想实现了!创作了囊括了古今中外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几乎所有领域的世界和中国最有影响力、最著名的人物的《“改变世界影响中国”人物素描榜》已创作完成人(截止至马斯克),最后完成后达到或超过人。
艺术生活就是这样,在不断的创意与不断的平凡中不断地寻找非凡!
正如我曾经说过的这样:
“人类应该仰望星空,感悟宇宙的浩瀚。
浩如烟海,灿若星辰,我们自己在哪里?
我常常仰望星空,让宇宙最光芒耀眼之星映入我的素描榜!也照亮我们的人生!”
(作者声明:文章、书法、绘画、设计和摄影作品著作权所有,抄袭、假冒和侵权必追究法律责任。)
欢迎订购欢迎联系
马鸿斌著《抽象世界赏石中国——马鸿斌中国抽象绘画和书法展暨抽象艺术文集》
供稿:邕江象派
由赏石家、中国抽象艺术家、书法家马鸿斌著《纪念“中国抽象艺术最重要的历史象征”、“中国现代艺术运动的先声”和“中国现代抽象艺术”的起源——“决澜社”在上海诞生80周年;抽象世界赏石中国——马鸿斌中国抽象绘画和书法展暨抽象艺术文集》于年9月由中国国际人文出版社出版。
为纪念“中国抽象艺术最重要的历史象征”、“中国现代艺术运动的先声”和“中国现代抽象艺术”的起源——“决澜社”在上海诞生80周年,年9月23日至9月27日,《抽象世界赏石中国——马鸿斌中国抽象绘画和书法展》、《抽象中国与世界——年首届中国当代抽象艺术论坛》在上海隆重举行,并同时举行《抽象世界赏石中国——马鸿斌中国抽象绘画和书法展暨抽象艺术文集》首发式。
《抽象世界赏石中国——马鸿斌中国抽象绘画和书法展暨抽象艺术文集》设计和印刷精美,内容编排独特别致,采用全新理念的“双头书”的格式(即封面和封底从哪一面看都是正装顺序)。全书内容注重文献性、学术性、理论性、艺术性、史料性、知识性及实用性,采用简约精美的装订,不追求过度华丽和成本过高的精装订。尺寸:×mm,共计页,37.3万字。其中彩色页码32页,收录本次31幅抽象绘画作品和9幅书法作品的彩色作品图片,黑白页码页,文集附录内容包括《炼石补天马鸿斌》(6年1月—年12月)
在“决澜社”于上海诞生80周年纪念日举办这次展览,对举办者来说,无疑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通过举办本次展览,缅怀中国现代艺术先驱们开创的艺术史,弘扬“决澜社”精神——“狂飙一般的激情,铁一般的理智”,推动中国赏石界与中国当代抽象艺术界和中国当代艺术界等领域的跨界学术研究、合作和交流,不仅符合“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上海“海派文化”精神和上海“开放包容”的文化胸襟,而且创新、变革我们固有基因和血脉的“抽象艺术”,并以“中国当代抽象艺术”(又称“中国当代新抽象”,即以“新抽象艺术”为本质的“中国式抽象”或“中国抽象”)崛起态势走向并融入更加具有艺术史意义的“当代艺术”,为推动建立“中国当代抽象艺术”和“中国抽象”艺术体系,在中国当代艺术史和世界当代艺术史中占有应有而重要的位置而共同努力,也是我们的职责所在!
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抽象的世界,从宏观宇宙到微观世界,从看得见的物质世界到看不见的观念意识,抽象无处不在,抽象艺术正逐步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丰富多彩并更具有品质!
《炼石补天马鸿斌》(6年1月—年12月)作为《马鸿斌中国抽象绘画和书法展暨抽象艺术文集》的附录也同时出版。
编辑出版《炼石补天马鸿斌》(6年1月—年12月),是继出版《天地石心马鸿斌》(年5月—0年12月)和《石海泛舟马鸿斌》(1年1月—5年12月)后的马鸿斌又一本个人赏石及文化艺术人生的总结性宣传册,也是马鸿斌人生历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每过五年就编辑出版一本,下一本总结年1月—年12月马鸿斌人生的宣传册预计于年1月出版。
抽象世界赏石中国
马鸿斌中国抽象绘画和书法展暨抽象艺术文集
目录
封面书法题写:马鸿斌
“决澜社”成员阳太阳先生为马鸿斌先生题赠书法…………………………………………(封二)
扉页(中英文)………………………………………………………………………………………(1、3)
自序:“中国当代抽象艺术”正以崛起的态势走向并融入更加具有艺术史意义的“当代艺术”….……(4)
第一部分:报道简介(彩色页)
一、马鸿斌与艺术大师刘抗、黄胄和美学大师王朝闻及各国著名抽象艺术家…….………………(6)
二、主办单位、支持单位同意举办文件…….…….………….…………………….…………………(8)
三、“邕江象派”——中国广西南宁本土视觉文化艺术的学术艺术流派简介………….……………(9)
四、“中国赏石抽象画的开创者”、“中国式抽象绘画艺术家”、“中国石文化艺术家”和
“多领域学术型艺术家”马鸿斌简介…………….………………….………………….………….(10)
第二部分:艺术作品(彩色页)
一、马鸿斌中国抽象绘画艺术作品………………………………………………………………………(13)
二、马鸿斌中国书法艺术作品………………………………………………………………………….(24)
第三部分:马鸿斌欧洲文化艺术之旅钢笔速写作品(彩色页)……………………………………….(30)
第四部分:论文文章(黑白页)
一、抽象的上海抽象的中国抽象的世界——纪念“中国抽象艺术最重要的历史象征”、“中国
现代艺术运动的先声”和“中国现代抽象艺术”的起源——“决澜社”在上海诞生80周年
.….….….….….….….….….….….….….….….….….….….….….….….….….….….….….…马鸿斌(1)
二、“艺术”、“古典(传统)艺术”、“近代艺术”、“现代艺术”、“抽象艺术”、“前卫艺术”和
“当代艺术”综论——兼论“赏石艺术”、“中国赏石抽象艺术”和“邕江象派”的概念、
分类、定位和历史意义…………………………………………………….…………………马鸿斌(13)
三、怀念“决澜社”成员、“中国现代艺术的先驱”、“人民艺术家”、现代广西本土艺术
流派的开拓者和缔造者——阳太阳.….……………….….…………………………………马鸿斌(58)
四、“中国赏石艺术”与“中国当代赏石抽象艺术”比较研究——兼论以太湖石为例,
“中国赏石艺术”和“中国当代赏石抽象艺术”如何迈向“中国当代艺术”…………………马鸿斌(61)
五、论艺术的专业、职业、事业、行业和产业
——兼论衡量艺术家水平及其艺术作品水平的标准和权重评判研究…….……………马鸿斌(66)
六、广西“原始抽象艺术”和“当代抽象艺术”的形成和发展…………………………………马鸿斌(70)
七、世界性或国际性当代抽象艺术民间组织成立方式及其架构研究……………………….…….马鸿斌(79)
八、年马鸿斌与中国美学大师王朝闻先生的赏石美学对话…………………….…王朝闻、马鸿斌(88)
九、马鸿斌与南京及雨花石的文化艺术情缘……………………….…….….广西南宁象派文化艺术中心(92)
十、观赏石与艺术——关于《论中国赏石的艺术与非艺术》….…….日本佐藤观石翻译:春成溪水(98)
十一、东西方世界“赏石艺术与非艺术”综论.….………….……..….….….…….….………….马鸿斌()
十二、在古老与现代、东方与西方之间
——评介“广西当代抽象艺术的开创者”周氏兄弟及其绘画艺术….….….….….……….马鸿斌()
十三、巴黎卢浮宫画展:东西方文化艺术的完美融合——法国国家美术协会主办
“9年法国卢浮宫画展”在法国巴黎卢浮宫举行.….……..….…广西南宁象派文化艺术中心()
十四、东方、西方和南洋之间——画坛先驱刘抗先生访谈录….….….….…….….….………….马鸿斌()
十五、回忆20年前的年拜见“20世纪中国现代美术史上有着杰出创造和重要影响的
艺术大师”——黄胄…….….….….….….….….….….….….….….…..….…………………马鸿斌()
十六、中国赏石文化学术理论研究的十大内容及面临的五大问题……….….….….………….马鸿斌()
十七、年马鸿斌致函中国艺术大师吴冠中.………….….….….….….….……………….…马鸿斌()
十八、1年亲历加拿大的当代艺术和抽象艺术…….….….….…….….….……………….…马鸿斌()
十九、6年亲历马来西亚的抽象艺术……….….…..….….….………….….…………….…马鸿斌()
二十、中国当代的艺术界已经进入“三国鼎立”和“三国演义”时代——“中国(当代)
传统艺术”、“中国当代抽象艺术”和“中国当代艺术”比较分析….….….….……….马鸿斌()
二十一、主办单位、支持单位、承办单位和协办单位简介……….….….….…….……….….….….…()
二十二、马鸿斌发表的赏石文化及艺术部分主要论文文章一览表(—)…….….….….….…()
第五部分:《炼石补天马鸿斌》(后半部分P1—P96)……….….….…..….….….….………..….封三、封底
马鸿斌著《走进加拿大》
走进加拿大和感受第一魅力加拿大的必读最佳读物——一本关于加拿大社会的纪行式和资料性的书籍
供稿:邕江象派
为什么要选择加拿大?加拿大的历史与概况如何?如何走进加拿大?加拿大社会、经济、文化客观真实的一面是怎么样的?如何办理加拿大的移民和留学?在加拿大申请美国入境签证为什么会被拒签?加拿大华人是如何创业和生存的?他们有什么传奇的故事?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是什么?加拿大华人的后裔为什么称谓“竹升”,他们现在在想什么?为什么寻根来到了加拿大?同性恋为什么在加拿大可以“自豪大游行”?你想欣赏人间天堂的温哥华、加拿大第一魅力的渥太华以及世界最大的尼亚加拉瀑布吗?加拿大史前考古学家和汉学家在从事什么?什么是加拿大的多元文化?加拿大赏石文化的现状如何?东西方赏石文化的差异是什么?你见过加拿大人体表演以及天体海滩吗?加拿大的电影以及艺术现状如何?加拿大的混血儿想的是什么?……这些就是本书其中的一部分内容。
马鸿斌著《走进加拿大》于年8月由中国文化发展出版社出版。《走进加拿大》是一本走进加拿大和感受第一魅力加拿大的必读最佳读物,一本关于加拿大社会的纪行式和资料性的书籍。
原加拿大总督阿德里安娜·克拉克森(伍冰枝)阁下盼望出版,原加拿大总理让·克雷蒂安(克里田)办公室致最良好祝愿,原《人民日报》社社长邵华泽为《走进加拿大》题写书名,孙中山先生孙女孙穗芳博士、加拿大温哥华市议员李松先生等题词祝贺,原加拿大雅石会会长陆伟等为书写序及为书写序和导文。
据悉,该书原计划4年修订后出版,后因种种原因直至今日才出版。作者把其于1年在加拿大访问期间的所见所闻所感以及对加拿大社会的深刻理解和认识,写了这本关于加拿大社会纪实式和资料性的新书。该书绝不是简单的随笔杂文,发表一些见闻和感想,它更不是创作的纯文学的小说、散文或者演绎出来的故事。
这是进入21世纪以来至今,以“中西融合,中国崛起,民族复兴”为特点,以中国建设、中国崛起和民族复兴为标志的第四次出国移民和留学热潮来临,在这样的背景下,从这个意义上,以11年前的1年纪行写就的《走进加拿大》也在这第四次出国移民和留学热潮来临的同一背景下出版了,时间并不算遥远。
该书试图以视点独特、题材广泛,事例真实,资料最新、内容翔实的新写法,把现实性和实用性相结合起来,对读者特别是即将前往加拿大访问、考察、留学和移民以及居住的读者了解和认识加拿大社会大有益处。这本书不仅可以作为前往加拿大从事商务、考察、访问、学习、生活和工作的实用资料,而且它会告诉读者作者以一个中国访问者的身份在加拿大时所亲身感受到的真实的社会现象,它既是作者在加拿大的纪行,也是北美社会、加拿大社会生活独特的真实写照。本书约20万字,彩色页码16页,黑白页码页,图片数十张。
您要感受第一魅力的加拿大吗?您要去加拿大吗?您要认识加拿大吗?《走进加拿大》是您必读的最佳读物。
作者简介:
马鸿斌
中国当代抽象艺术家、书法家、赏石家、收藏家;
“邕江象派”(学术艺术流派)创始人暨创派艺术家;
《“改变世界,影响中国”人物素描榜》作者和著作权人,
《印象广西》品牌民族工艺品系列总设计、作者和著作权人。
曾任中国书画赏石艺术家协会创会创会主席、“首届中国·马来西亚国际赏石及书画艺术邀请展”总策划人之一并担任组委会执行主席、中国观赏石协会第一届理事会理事、中国观赏石协会理论研究科普教育专业委员会委员、加拿大雅石会顾问、广西观赏石协会副会长等。
第八届世界马氏宗亲恳亲大会执委会常务副主席兼秘书长;
广西马氏宗亲联谊会创始人之一、名誉会长、第一届和第二届理事会常务副会长,兼任广西马氏文化中心主任;
广西马氏慈善公益基金会创始人之一和第一届理事会副理事长。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ngyizx.com/xysxx/23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