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兴义市 >> 兴义市学校 >> 正文 >> 正文

文化兴义鲁布格镇发岩寨旧事

来源:兴义市 时间:2020-9-19
治疗白癜风的医院 http://m.39.net/pf/a_4618897.html

  在兴义市鲁布格镇民众口中,始终有一个关于“衙门口”的传说,一代一代口口相传,从没间断。这个“衙门口”的具体位置在哪里?在“衙门口”到底发生过什么重大事件?本期节目,就与大家聊聊发生在“衙门口”的那些往事。

  翻开《兴义府志》《民国兴义县志》,以及八七版《兴义县志》等史料,并没有发现关于鲁布格“衙门口”的相关记载。可在当地老百姓的口中,却说得有鼻子有眼晴,那些发生在“衙门口”的故事似乎也很有来头。

  会不会因为年代久远地名发生了变化?抑或是在代代相传的过程中出现了口误。为弄清这一问题,文化兴义栏目组驱车70多公里,来到“衙门口”所在地的鲁布格镇新土界村,找到该村支部书记陈泰州,请他带路去寻找当年遗留下来的蛛丝马迹。

  提及“衙门口”这一地名,土生土长的陈泰州自然非常熟悉。他说“衙门口”就在新土界村发岩组,历史上地理位置就很特殊,是贵州西南部通往广西和云南的重要通道。直到今天,只要提到这一地名,周边的群众没有人不知道的。但说起“衙门口”的过往,他则表示可带我们去寻找一位90多岁的老前辈。这位老前辈叫陈康明,与他同族同宗,是他的爷爷辈。陈老爷子在新中国成立之前就参加了革命,曾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滇桂黔边22团的一名战士。对于衙门口的遗迹,他可是如今健在的很有发言权的一位。

  陈康明说,不管古书上有没有记载,鲁布格的衙门口是的确存在的。当年,他们去查衙门口历史遗迹的时候,还查到了衙门唐老爷的墓碑碑架。那块墓碑是圆形的,像大簸箕那样。五十年代初,解放军去衙门口剿匪时,被打死一个上士长,就地安葬在那里。当时,帮忙的当地群众图方便,就将唐老爷的墓碑敲了一半,把圆形的部分拿去安放在坟面前做了献饭石。那些碎的小块就垒在了坟上。后来,他与一些热爱地方文化的爱心人士,去唐老爷的坟上,把那些小块的碑石拿起来拼在一起,细细辨认上面的字迹。大型碑石被村民们抬到发岩寨半坡大水井那里去箍了水池。后来,陈康明又带人去查看。那些碑石已砌在水池内侧的墙上,还勾了缝,但有些文字依然清晰可辨。

  陈康明回忆,原来的衙门口有一个大大的练武场,就在发岩寨大水井上边,当地老百姓称为“操坝”。在练武场旁边有个“照壁”,大约一丈多高,是专门用来练习射击的。在练武场的前面,设得有大型炮台。原来衙门唐老爷在职时,衙门口这里驻扎有三十六个武将,全部穿红马褂,很威武。练武场上,有两个练武磴,一个用来练手劲,有斤;一个用来练臂力,有60斤的,老百姓称其为“耍臂石”,还有一个很好看的臂花磴,是用于观赏着玩的石雕艺术。当年,唐老爷住在上厅,36个武将住在下厅。上厅正房有12个雕花古磴,非常好看,都是镂空雕花石磴。

  当年的衙门房正处于发岩寨丫口,衙门房左面有两间是专门用来关押犯人的牢房。大约20多年前,陈康明带人去查看时,残墙部分和墙基都还在。在牢房后面又有三间房子,那是给看管犯人的“狱警”居住的。唐老爷在那里修得有一座大庙,那大庙修得很好,屋基都是用细錾打的。陈康明说,他开始记事的时候,那座大庙都还在。

  当地老百姓说的“一步三洞桥”,其实是三个沟沟,尺把远一个,深得很。唐老爷那时要去练武场,骑着马路过“一步三洞桥”时,那马就要跳一步。人走到那里时,也要使劲跳一步才能过去。后来,为方便过路,当地群众就去找了一块合适的石板来搭在三条沟沟上面,因而就称为“一步三洞桥”,位置就在大水井下面点点。

  在《兴义府志》《民国兴义县志》《兴义县志》等几本重要的史料中,都没有关于“衙门口”的记载,可陈老爷子却说得有理有据。这是为什么呢?发生在这里的故事,史书上会不会是以“发岩”或是“法岩”为地名来记载的呢?

  果然不出所料,在清代张锳所编修的《兴义府志》一书中,第四十六卷部分,有一段“康熙平三江侬设左营于黄草坝本末”的详细记载。文中说“黄草坝今为兴义县治,旧为普安州之南境,捧乍营、黄坪营、布雄营三土目地,其黄草坝三江诸地,分皆隶兴义县,旧皆隶普安州……三江侬皆反。贝和诺请剿……安笼总兵李得胜,云南副将高文成,广西守备刘凤鸣……。侬人抱应、抱省益聚党拒官军。十一月初四日,李雄至陇戛,侬人据险,诱我军仰攻,而伏兵于四坡。雄知之,遣把总林凤翔发伏击之,伏尽,遂进夺中江要隘,东西二屯并进。骆俨率兵由丛箐入法岩寨,岩高万仞,悬崖陡峭,俨登岩,侬数百标弩齐发,我兵仰攻,侬人飞石御之,伤者众……”

  从史料内容来看,这是发生在康熙四十六年的一件大事。当时的“三江”,分别指捧乍、仓更、泥凼的大部区域。即:捧乍所辖的“法岩、鲁布革、白云屯”等区域为上江、仓更沿江部分为中江,泥凼沿江部分则为下江。“侬”,则是当年对布依族民众的贬称。这一段文字,记录了发生在发岩寨的农民起义战争。那场战斗异常惨烈,云贵总督贝和诺不是想法减轻农民负担,不是积极调解民族矛盾,而是粗暴地急于向朝廷“请剿”。朝廷授意,云南、广西、贵州,三省联合镇压,虽然最终因叛徒告密,数百名起义军在发岩寨附近一名为独石屯的地方全军覆没,但其在当地和周边区域的影响却很深远,尤其是促成了朝廷对边远少数民族地区治理政策的改善。

  为防止沿江农民再次起义,朝廷采纳了云贵总督的建议,即在当年的捧乍营西面法岩处设汛(军政机构),增派守军36人,史称“法岩汛”。“法岩汛”既履行军事责任,也代办行政事务。因而当地老百姓就把派驻的汛官称为“衙门老爷”,将驻军所在地的发岩寨称为“衙门口”。于是,让人们困惑了若干年的“衙门口”地名终于真相大白。

  新中国成立之初,在“衙门口”寨子及周边,也发生过规模虽小,却也很残酷的剿匪战斗。这一事件,如今90来岁的当地人熊永亮最为清楚。

  熊永亮介绍,新中国刚刚成立时,土匪躲进衙门口旁边的硝灰洞。附近徐姓村民得知后,悄悄向发玉乡政府报信。曾担任捧乍游击大队副大队长的罗德芳接到信息,立即带领一个排的队伍赶到衙门口寨子。报信人徐科杰、吴文孝、熊永亮等带路,他们抱起当地人称为“明治”的松油木条当火把,挺进硝灰洞查看。硝灰洞的洞口很窄,只能容得下一个人进去,主洞两边有岔洞,像干岩腔一样。进去里面,就有三四间房子那么宽。当时,罗德芳刚刚把前半个身子钻进去,仅剩下腿板子在洞外时,洞里就开起了枪,在他正要全身进洞时,大腿内侧就中弹了,鲜血直流,伤势很重。

  当熊永亮送罗德芳上到硝灰洞平台的时候,有一砣石头垮下来,正好打中了熊永亮的脚。罗德芳随即就把熊永亮手中的火把接过去,刚刚接到火把的那瞬间,洞内一阵枪响,走在前面的两个班长就牺牲在了洞口,于是那儿仅剩下罗德芳一个人,硝灰洞里的冲锋枪“哒哒哒”打起来就没歇气。后面土匪被打跑了,牺牲的两个解放军班长被安葬在捧乍镇的财神庙,受伤的战士抬到附近村子里去医治。

  支部书记陈泰州介绍,在远古时代,“衙门口”那儿就有很多美丽的传说。如今,老辈人流传下来的许多谜语还没有人能够解开。比如“头顶观音坡,脚踏恫利河。哪个识得破,金银驾马驮。九十九蓬竹林脚……”据说,在发岩脚曾经真的有九十九蓬竹林,竹林根下就藏得有谜语中所说的金银财宝。如果有谁猜准了谜语,就会获得这些财宝藏匿的准确位置。尽管如今,许多当年的遗迹都变成了耕地,但那些神秘的传说却吸引着人们去探寻当年的历史。那些人文古迹,也非常值得人们去深入研究。

  在发岩这个地方,有这样美丽的风景。尤其是站在高处一眼望去,贵州、广西、云南的广大区域、无限风光,尽收眼底。因而,新土界村支两委班子一直有个梦想,就是想把发岩,即是将当地老百姓口中的衙门口,以及大庆组岩头上嵩子山,将它们一直连接到下面的云湖山、小山峡一带,把这些雄伟的、令人震撼的风景连为一体。现在村里打算是有了,但由于没有资金,望上级政府和当地政府给予大力支持,帮助联系旅游部门,联系商家到鲁布格镇新土界村来开发。对于旅游开发事宜,当地群众是大力支持的,至于其他关系的协调,村里也会大力协助,绝对没有问题。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在被当地群众称为衙门口的发岩寨,历史上的确发生过很多大事件。除了康熙年间的“平乱”而外,在晚清时也曾出现过“长毛贼”侵扰,那是广西会党起义军残部。直到今天,只要你到鲁布格发岩寨,当地的老百姓还会告诉你关于“衙门口”的种种传说。

作者:高雪

来源:文化兴义、兴义融媒

长按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ngyizx.com/xysxx/63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