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兴义市 >> 兴义市学校 >> 正文 >> 正文

兴义万峰林管好摇钱树采摘致富果

来源:兴义市 时间:2017-11-5

黔西南日报记者邓伯祥

兜兰小筑

念好“山字经” 打好“特色牌”

  “兜兰小筑”,是兴义市万峰林深处一家颇具设计感的乡村客栈。

  从外观上看,它的建筑风格与布依族民居相似,但室内设计却融合了北欧家居的简洁舒适,新中式的复古沉稳,最大限度地保留了人与大自然的观感和触感。这些精心设计,让外来游客停下了旅行的脚步。

  “兜兰小筑”的经营者是由20位来自全国各地的万峰林铁杆粉丝组成。他们采用众筹的方式筹集资金,并与户主周朝江达成协议,租期20年,每年租金2.5万元。

  在万峰林街道办下纳灰村,通过流转把自家房屋租给别人做精品客栈的农户有20家。“峰兮客栈”也是其中一家,客栈名称富有诗意,门口开满五颜六色的鲜花,开窗映景的绝佳地理位置,让小小客栈成为游客旅居的热门选择。

开窗映景,挥笔写生

  在万峰林景区,从年开始,农家客栈从原先的50家增加到89家,犹如雨后春笋一般,一批高品质、有创意的精品客栈开门迎客,为万峰林景区的乡村度假游带来惬意和惊喜。青山绿水环绕小桥流水人家

  万峰林街道办上纳灰村长坝组的“麦子山庄”农家乐,集吃、住、行、游为一体,有固定员工16名,流动员工10余名,全是当地人。今年年初,“麦子山庄”又以租赁的形式,租用附近农户民房进行改造,用于农家乐经营或客栈经营,使当地有房子、有场地,没投入、没经营能力的农户或贫困户得到旅游开发带来的实惠。今年,“麦子山庄”入选全国“能人带户”旅游扶贫示范项目。

国际友人走进峰兮客栈

  进入九月,行走在兴义城区到万峰林景区的路上,延绵6公里的花海成了山水画卷里最美丽的调色板,令人惊叹。

  今年,兴义市通过土地流转,将万峰林脚下纳灰河沿岸的多亩农田打造成为田园花海。整个花海核心区以万峰林将军桥北面为起点,直到万峰林景区的西南入口。经过精心布置,波斯菊、孔雀草、千日红、鸡冠花、向日葵、油菜花和百日菊等鲜花,按照不同颜色分区域栽种,形成一幅五彩斑斓的美丽画卷。

  稻田变花田,而它们的主人仍然是周边的农户。在自家土地上当花农,连万峰林街道办双生村支书李其国也想不到,他家出租的每亩土地租金是元,他每一个月只算在地里工作10天,就有元,5个月就是元,总计元,比传统种植一年元左右的纯收入翻了几番。

万峰林下食宿,感觉真好

  景区旅游,就像是种下一棵“摇钱树”。李其国说,美景不但给游客带来了观赏风景的好去处,也给村民带来了收入。在这亩土地中,有余户农户参与土地流转,其中贫困户81户,按照元每亩的价格流转,土地流转收入余万元。同时,还为周边30户90余人提供就近就业岗位,其中贫困户就有16户20人。按元每人每天算,在花卉种植期20天里,农户总收入就达18万元。“依托这棵‘摇钱树’,村民们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好。”

  这一切,都是兴义市万峰林旅游扶贫创新示范区建设给老百姓带来的实惠。如今,在示范区内,国定贫困线下的全部户建档立卡精准贫困户,已率先整体脱贫。三大重要成果

  年以来,兴义市抢抓建设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国际山地旅游城市机遇,旅游扶贫先行先试,建设万峰林旅游扶贫创新示范区。

  万峰林旅游扶贫创新示范区总面积76.18平方公里,涵盖万峰林核心景区、万峰林街道办瓮本村、则戎乡“贵州精神”展示长廊三个区域。示范区总人口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31%,建档立卡贫困户户,兜底贫困户户。   该市按照“深度、中度、轻度”梯度开发原则,在示范区框架下,规划建设三个世界级旅游扶贫国际案例区。   按照“多元投入、加快开发”原则,以万峰林上纳灰村、中纳灰村、下纳灰村为核心支撑,将万峰林核心景区全域一体打造成为旅游扶贫深度开发国际案例区。   按照“产业支撑、合理开发”原则,以则戎冷洞村、花郎村、硐山村为核心支撑,将“贵州精神”展示长廊全域一体打造成为旅游扶贫中度开发国际案例区。   按照“保护为先、适度开发”原则,以瓮本村石龙组为核心支撑,将万峰林瓮本村全域一体打造成为旅游扶贫轻度开发国际案例区。

  至年9月,示范区建设取得三大重要成果:一是率先实现整体脱贫;二是创新旅游扶贫新模式;三是创建旅游扶贫新标准。至年9月,示范区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均纯收入达元,年底可达元以上。

  兴义市委市政府决策层认为,万峰林旅游扶贫创新示范区的范围是景区,介于城市和农村之间,示范区的收入应普遍高于一般农村的收入,脱贫的标准也应高于国家贫困线标准。鉴于此,兴义市对示范区内群众年人均支出进行了精准测算,同时开展了精准抽样调查,按照维持当地群众体面生活的最低标准,提出示范区旅游贫困线标准为0元。在目前示范区贫困人口以国家贫困线标准整体脱贫的基础上,争取经过两年努力,按旅游扶贫新标准脱贫。六大旅游扶贫模式

  在示范区建设中,兴义市以旅游扶贫为主线,以“三变”扶贫为主导,综合产业扶贫、金融扶贫、电商扶贫、医疗扶贫、教育扶贫等措施,创新形成了六大旅游扶贫模式。

  ——“三变四化”,村民变股东。按照“三变四化五共”的旅游扶贫思路,以万峰林旅游集团公司、兴义首草谷中药材有限公司等市场主体为依托,将示范区农户土地、闲置房屋、荒山荒坡等资源和劳动力、闲散资金、“特惠贷”资金入股公司,入股农户全程参与公司生产、务工、经营、管理全过程,实现全生命周期得利、全产业链条分红,真正实现村民变股东。   万峰林核心景区户农户,共流转土地亩入股万峰林旅游集团公司,实施万亩花海、扶贫示范基地建设,人均通过租金、务工、管理、分红等增收元左右。户农户流转石山荒坡亩,入股兴义首草谷中药材有限公司,实施石斛基地建设,人均通过租金、务工、管理、分红等增收元左右。

  万峰林中纳灰村户农户流转房屋40平方米,入股万峰林旅游集团公司,实施精品民宿客栈及商业配套建设,户均通过租金、务工、管理、分红等增收2万元以上。

  万峰林瓮本村47户贫困户,通过“农户+合作社+公司”模式,以“特惠贷”资金入股万峰林旅游集团公司,年均每户以12%的利率分红,今年每户已获首期红利0元。

  则戎乡冷洞等村30户贫困户通过“农户+合作社+公司”模式,以“特惠贷”资金入股兴义首草谷中药材有限公司,年均每户以10%的利率分红。

  ——公司搭台,农民变巧匠。以万峰林旅游集团公司为牵引,对示范区各村能工巧匠、民族文化传承人等进行全面排查、统计、归类,制定并实施产业培育与“双创”孵化计划,以家庭手工艺产业为主要形式,大力发展刺绣、银饰、文物仿古复制、木雕、藤编、竹编、草编、石雕、糠包等手工艺产业,促进群众增收。

  在万峰林核心景区万福等村培养竹编等手艺人40人、“绣娘”50人、青铜器仿古复制经营户1户、银饰加工经营户1户,年总收入万元左右。   在瓮本村石龙等组培养40户贫困户发展藤编、竹编、木雕、石雕、古法酿酒等手工产业,年总收入80万元左右。万峰林旅游集团公司与手工农户签订销售协议,通过公司及电商平台,向景区游客和对外进行销售。   ——产业转移,庭院变菜园。长期以来,万峰林核心景区一直承担着景区和城区生活资料的补给职能,核心景区内部分土地通过“三变”流转进行万亩花海和扶贫示范基地建设后,其承担的生活资料补给职能转由瓮本村承担。瓮本村采取“农户+合作社对接景区农家乐(客栈)、城区农贸市场”的模式,实现由传统的农业村变为景区和城区生活资料补给基地。   瓮本村14个组户农户发展无公害蔬菜种植1亩,林下和庭院养殖0羽。石龙组40余户农户发展“百果园”亩,并在林下及周围石山荒坡种植野菜亩,在林下实施小规模生态养殖羽,年人均增收1元左右。

  ——精准发力,石山变金山。则戎“贵州精神”展示长廊是全省重度石漠化最严重的区域,石漠化面积90%以上。该市采取“农户+合作社+公司”模式,依托兴义首草谷中药材有限公司、冷洞村专业合作社,通过组织群众流转石山荒坡建设铁皮石斛、金银花、花椒、砂仁、佛手瓜、白香果等基地,实现农户土地流转增收,在自家土地上打工,在家门口就业,全程参与公司生产、管理和后期分红,走出了一条“石山荒山变绿山青山、绿山青山变金山银山”的旅游扶贫新路子。

  兴义首草谷中药材有限公司计划用3年时间在“贵州精神”展示长廊实施万亩铁皮石斛基地建设,通过在冷洞村流转农户土地实施组培驯化基地亩,年驯化种苗0万丛,为示范区石山荒坡发展石斛产业提供支撑和保证。   则戎硐山、冷洞等村余户农户流转土地亩、石山荒坡亩,入股兴义首草谷中药材有限公司,实施石斛基地建设,人均通过租金、务工、管理、分红等增收元左右。冷洞村户农户在石山荒山上种植金银花亩,年产金银花吨,户均单产增收0元以上;通过冷洞村辐射带动周边村组种植金银花近2万亩,成为老百姓的“钱袋子”。

  ——多元投入,景区变引擎。坚持“政府主导、市场主推、多元投入、多头用力”的方针,同步抓好示范区基础设施、产业培育、生态保护和文化建设。组织实施了一批重大产业项目,总投资近20亿元。万峰林核心景区万亩花海项目,种植特色花卉4亩,并将跑马场、观花台、婚纱基地、影视基地、画家基地等功能植入花海,解决景区农户余人就业,其中仅跑马场就解决贫困户30余人就业。

  以打造国际最佳户外运动基地为目标,建成全省首家通用低空飞行项目(雪域飞鹰)并投入运营,积极发展热气球低空飞行产业,建成自行车骑行专用车道18公里、峰林腹地穿越徒步道60公里,改造观光小火车道9公里,户外运动产业加快发展。

  大力实施电商扶贫,在万峰林核心景区建成O2O体验店1个,采取“线下体验、线上销售”模式,将示范区万峰仙果、仙油、仙米及冷洞金银花、首草石斛等农特产品和民族饰品、旅游商品通过电商平台进行销售;示范区各村均建成电商服务点,采取“本地化上行”和“部落电商”新模式,将千家万户的山货上行到兴义城区和“北上广深”销售,促进群众增收。   实施“健康扶贫—基因检测工程”,对示范区居民,应用华大基因最新的基因检测技术,在已建成的万峰林华大西南数字化健康中心(贵州华大医学检验所)内,开展基因检测,将疾病预防关口前移,防止旅游扶贫、脱贫之后的因病返贫,现已完成1万余名示范区居民的基因检测工作。

  ——创新管理,垂直变扁平。将示范区垂直化管理变为扁平化管理,增强了管理的灵活性、机动性、针对性和及时性。构建万峰林旅游扶贫创新示范区综合协管机制,组建了山地旅游警察大队,在示范区内重要景点、村落设立旅游警务室、旅游警察岗亭,配套设置旅游服务流动警务室。采取流动审判车形式,健全巡回法庭运行和管理机制,成立市场监督管理局旅游分局。强化村支两委作用,建立了“一户一册”、村级管理手册和管理公约;建立村史馆,将农户“一户一册”、村级管理手册及精准扶贫“四本账”(脱贫计划、帮扶措施、脱贫成效、工作台账)、“五张图”(贫困现状分布图、脱贫攻坚路径任务图、帮扶主体责任图、项目资金监管图、贫困户脱贫销号图)纳入管理,挂图作战,加快旅游扶贫进程。

  “万峰林旅游扶贫创新示范区的根本,是思路的创新。兴义市把群众自下而上的创造、政府自上而下的推动与市场由外而内的驱动结合起来,着力完善‘吃住行游购娱’传统六要素,积极培育‘商养学情闲奇’新六要素,旅游和扶贫相互融合,探索了可供借鉴的全域旅游新模式,打造了成功的国际扶贫案例区。”兴义市委常委、市委宣传部部长刘启万认为。

来源:中国黔西南   凡“中国黔西南







































国庆治白癜风公益援助
微信营销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ngyizx.com/xysxx/9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