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视频时长20分01秒,建议在WiFi环境下观看。
让兴义人感到光荣与骄傲的几次教育发展高峰,既不能完全归功于官办公学,也不能说全是民办教育之功。但是,兴义的教育发展离不开地方热爱教育,并支持地方教育发展的几大家族,这是大家都公认的。客观地说,对兴义教育文化发展起到推动作用的,除下五屯刘氏家族而外,当数兴义丰都片区的赵氏家族了。
翻开兴义相关历史资料,里边都有关于兴义赵氏家族中赵学坤、赵伯俊父子,以及赵显彬等助推兴义教育发展的记载。从史料和知情人的讲述中得知,兴义晚清与民国时期的教育发展历程,始终伴随着赵氏家族对兴义教育文化的重视和积极的贡献。为弄清楚当年赵氏家族对兴义教育文化发展作出贡献的具体事迹,以及赵氏长辈们当年尊师重教的优良品德,文化兴义栏目组驱车近公里,赶到春城昆明,在一别墅区找到了当年的知情者,如今已满头银发却精神抖擞的赵显璧老人。
赵显璧说:我8岁的时候,就是(年刚刚过了春节,突然我外婆一家人就喊走,要去哪里哪里,我们也搞不清楚要去哪里,就跟着他们(外婆)一家回到兴义。回到兴义来到我家的时候,当时我的祖父赵学坤已经病了,就喊我们一起赶紧去了,就逃出去。为哪样逃?因为当时误听一些谣言,就说红军要过这点(兴义),当时又不晓得红军是哪样?搞不清楚,结果就跟着(大家)逃了。
据赵显璧老人介绍,她的祖父赵学坤(l——):字天如,出生于兴义双凤山。光绪十二年(),应府试中廪而入官学。光绪十六年(),祖父应聘为笔山书院斋长,与下五屯刘官礼重修和扩建笔山书院。在治校中,祖父布衣素食,锐意端正学风,对学款、经费廉洁奉公,分文不沾。教学质量由此大大提高,生源从云南、广西和兴仁、贞丰、安龙等周边省(县)涌来,书院为国家、社会培养和输送了一批批人才。许多人从书院走出兴义,走向省城,走出国门,东渡日本留学回来后,继续挑起建设国家的大梁。
民国十八年(年),贵州军阀柏辉章驻军兴义,纵兵虐民而遭地方反对,接官亭墙上出现反军阀的《白头贴》,柏即派兵将写贴学生唐选斌、陈显达等四人抓捕准备杀害。赵学坤不避危险,前往对柏进行诚恳耐心的劝导,终于说服柏下令放了四人,使无辜的学生幸免于难。后年老辞官,但地方政府、街坊邻居有什么重大事务仍要上门讨教。他一生简朴,常教诲后辈:读书力学为求知、为明理、非为功名利禄也。地方深爱之,都称呼他为“天老”。年4月,赵学坤因病去世,丧事办理过程中,收到王伯群、刘显潜、何应钦、窦觉苍、窦居仁、聂佩韦等当时名人政要的多幅挽联、题对及中小学的挽歌等。
赵显璧说,她小时候几乎都是住在安龙县龙广外婆家。因为她在不到1岁时,母亲就去世了,父亲于当年又去了青岛。因而,对于祖父的记忆,更多是听父辈与亲友们所言。对于父亲的记忆,也是从她回兴义读书上高小最后一年才开始的。到了(回到)兴义以后,我读的就是兴义中学了。兴义中学就是现在(笔山)书院那点那个学校(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当时叫兴义县中。我还记得我读书的时候,学校上的是童子军课。童子军啊,就是从省里调来一个童子军老师。当时的童军教官,是个老老的,个子高高的,脸黑黑的,戴起个大沿帽。当时,不是童子军的歌是叫:“中国童子军,童子军,年纪虽小志气硬。献此身,献此心,为人民。”结果呢?我们这些同学些,就把他编成一首歌,说:“中国老童军,老童军,年纪虽老骨头硬,献此身,献此心,为人民。”
他会跳舞,大家就很反感这个人,给是神经病?有一天,他就出校门外面去,就被一个罗平来读书的学生打,就把头上打了一个洞。后来学校的老师就说这个问题不解决,学校不开课,这对我们老师是最大的侮辱。当时,学校处于没人管的状态。后来,有些学生就跑去找我父亲,我父亲就是赵伯俊(时任教育总长)。我父亲马上就来到学校,就来慰问这些老师,特别是这个童子军老师。慰问了以后,就给这个学生处罚。当然,那个时候我父亲对学生还是很爱护的,不开除他,就给他记一个大过、(留校)查看,这个问题呢,就解决了。学校呢,就恢复正常(上课)。
赵显璧老人说,当年父亲赵伯俊对待学生关爱有加,希望学生能专注学习文化知识,并不希望年幼的学生涉足政治。可“树欲静而风不止”,就连当时兴义中学的校长,也会莫明其妙地下发一些什么表格来让十二三岁或十三四岁根本不懂事的学生填。那个时候,“三青团”就发些表来让我们填。当时我就跟几个同学,就像赵显琪、祈胜芳、何兰波喽几个同学,就拿起那个发给我们的表格去,折成些“鸽子”拿到水池上飞。那个时候,我们的校长叫罗兴哲,就触怒他了。他就跑去我父亲面前告我:“赵显璧不但不填表,还带起学生去撕那个表,去把那些表拿去在那里当‘鸽子’飞。”当时,我父亲就答应他,就说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她现在政治上没有哪样要求,她要学习,就给她学习,不要给她参与这些有政治色彩的东西。当时,这个问题呢就这样解决了,我没有被父亲“家法”。
赵显璧介绍,她与父亲交流最多的时候,是她在云南大学读书之后。那时,她常与父亲书信交流。那个时候,昆明是“民主堡垒”。刚刚我48年来昆明的时候,恰恰遇到昆明“反饥饿”的学潮(刚)过。当时,警备部就来云大这点镇压学生。来到昆明,的确觉得气氛不同,哪样都敢说、敢做,就是那种(民主)气氛。我记得那个时候,我就会把昆明的一些我觉得很好很新鲜的东西,寄给我父亲。当时,我父亲在兴义参议会(工作)。我寄些哪样呢?像《励志哲学》、《大众哲学》,还有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论持久战》等,这些东西(在昆明)是公开卖的,我就买些寄给我父亲。我父亲后来他也看,后面他悄悄告诉我“你不怕我的脑袋搬家?你敢寄(这些)东西给我?”
赵伯俊早年留学日本,本就接触过新事物,受过新思潮的洗礼,加上女儿赵显璧连续不断的寄一些进步刊物来阅读,他开始对共产党有了一些认识,并坚信共产党能救中国。赵显璧:要解放那两年,到处乱糟糟的呀,这点抢人,那点抢人,还有物价成倍的上涨,国民党发行的一些金元券、银元券,后来都变成一些(没用的)纸飞飞。(年、(年这段时间,兴义啊,包括小学老师、中学老师,工资都发不下来,生活很难很难。这个时候,我父亲晓得这个情况就和这些老师讲,不管中学老师,还是小学老师,我没得钱支援你们,但是我家有粮食,你们哪家缺粮,只要去我家拿,我有多少给你们多少。不管哪个去,我父亲就把粮食给他。
赵伯俊对兴义的教育发展也如父亲赵学坤的一生,鞠躬尽瘁。他不仅创办了兴义第一所中学,还对治校很有研究,尤其重视校风和教学质量,除抓学生德育、智育外,还提倡体育活动。对贫苦优秀学生实行减、免费入学制度。在调任县教育局局长兼中学校长后,于任内争取了教育经费独立,在全县大力发展教育,建立各类区乡学校。为解决建校各种困难,先生不舍昼夜,长期劳累,以至积劳成疾,于年5月病逝。
兴义赵氏家族因重视教育,从晚清到民国,再到新中国成立至今,在各行各业均培养了大批人才。如赵学超(—),字冠群,晚清秀才,人称“赵幺公”,是发展兴义大红袍第一人。晚清至民国时期,兴义“赵幺公家大红袍”闻名于黔、滇、桂等省,常有马帮云集兴义,抢购他家的大红袍。他的长子赵元奎,次子赵元佩均东渡日本留学,四子赵元寿17岁就考上黄埔陆军军官学校,北伐战争时期,参加过汀泗桥、贺胜桥、武昌等战役;赵学坤次子赵仲辅却是兴义金融界不可多得的人才,创兴义“永记”商号;赵显彬与王伯群等一道,是兴义首期官费留学日本的兴义籍学生,赵显国也留学日本,并参加了孙中山先生的同盟会;赵显静、赵显伦、赵显威、赵发智、赵发笔、赵明哲等,均是时代风云人物,有的是抗日名将,有的是教育精英,有的金融人才,等等,这些均是赵氏家族重视教育的成果。如今,兴义赵氏更是花繁叶茂,由于世代重视教育文化,成了地方有名的书香人家,分枝出去的赵氏人才已遍布世界各地。
来源:文化兴义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转载请注明:http://www.xingyizx.com/xyshj/63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