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义,黔西南政治、经济、文化、信息的中心,是黔西南州府所在地。县城历史悠久,早在数百年前,徐霞客就在他的《滇黔日记》中写道:“黄草坝可置一县……”。而在县城周边,许多鲜(xiǎn)为人知的历史就如一坛坛尘封的老酒,正待有识之士去揭开那层神秘的面纱。
今年年初,兴义市史志办公室做了一件大事,将民国时期杀青,却搁置了七十多年未曾出版的《民国兴义县志》点校出来,并公开出版。于是,人们所担心的“文化断层”又被接上,兴义文脉断代的忧虑终于可以释然了。在《民国兴义县志》第十二章《人物》的第六节《武功》一段,有着这样的记载:“清咸同间军事迭兴,由卒伍论功至将弁(biàn)者曰:‘行伍’(hángwǔ);光绪戊戌变政以后举办讲武陆军等校,由学生训练入营,论功至将校者曰:‘军校’。乘时应变,人才济济……”本期节目,就重点说说历史上的兴义东乡。
清代至民国时期,桔山、景家屯、丰都一带,泛指兴义东乡。当年《县志》的《武功》一节,对近代史上居住在兴义东乡的张元铭、张云汉父子有专门记载:“张元铭:字鼎臣,东乡风(丰)都人。清文庠(wénxiáng)。壬戌回逆倡乱,盘江各县沦陷-,是时安义镇总兵赵德昌失败,郡城退守至县,奉命创办乡勇,遂成立东团普硐十二营,而鼎臣为之首,黄子经(黄姓土司之后)、隆沛之佐之,袁学仁掌文书,文庠(wénxiáng)张贵荣专攻守之责,与刘铭之昆仲携手誓死恢复县城。乱粗平,当轴保奖鼎臣五品蓝翎,旋以三复县城功,擢(zhuó)以候补道用,张贵荣以攻克凉水井,保委马别汛把总……”在兴义,县城东面的桔山、丰都、景家屯一带,历史上就是这一区域最大的粮仓和菜园,土地肥沃,出产丰富,而且人才济济。景家屯王氏、安贞赵氏、永安(丰都)张氏、邓氏等,都是地方上的名门望族,各个时期发生的历史大事件,也与几大家族密不可分。
《民国兴义县志》对张元铭之子张卓卿也有专门记录:“张云汉,字卓卿,东乡普硐人。清文庠(wénxiáng),性豪迈,办理团务有年。民国初任西路防军管带,驻安顺,缉匪安良,宵小敛迹。未几,迁陆军第四团团长,护法之役寻迁第三纵队长,攻四川江津,吳光新之北洋大军溃退。事平回黔,积劳成疾,年五十有八殁于贵阳。”
当年,兴义各大户之间都有姻亲关系。比如刘家、王家、何家、吕家、赵家、窦家等等,正所谓门当户对。王伯群的母亲是刘显世的大姐,兄弟王文华娶了堂舅舅刘显慎的女儿,他们最小的妹妹王文湘又嫁给了何应钦……
在兴义的大家族中,张家也不例外,张元铭之子张云汉是地方上赫赫有名的刘官礼四弟刘官德的女婿。这,更加固了兴义几大家族之间的联系。当然,乱世之中,历史的烟云必然将他们推到风口浪尖之上。龙虎先生在其著作《永康百年》中写道:年12月21日,袁世凯封刘显世为一等子爵……。同时,黔军校官军衔的任命也全部批了下来。王文华、彭文治、吴传声、熊其勋、张云汉、和继圣、胡锦棠、唐尔锟为陆军步兵上校,其余的也相应授予了军衔和官衔……刘显世任贵州都督后,将黔军并入蔡锷护国第一军序列:第一团团长王文华兼任护国第一军右翼东路总指挥,率第一团、卢焘第二团、吴传声第三团,往东经镇远向湖南进发。张云汉第四团作为刘氏家族老本,驻扎盘江八属,刘显世未安排他出征,令所部原地待命,维持地方治安。
护国战争胜利后,年7月13日,王文华的护国第一军班师回黔。未参加护国战争的原张云汉第四团,暂编为贵州陆军独立团,张云汉仍为团长。作家楚生在《刘显世出山》一书中,对兴义东乡往事也有详细记录:年11月初,王文华将张云汉独立团易番号为黔军第六团,张云汉任第六团团长,并兼任第三纵队队长。11月22日,孙中山电令川黔军会攻重庆,后顺流而下,直趋武汉。王文华以第二纵队队长袁祖铭为先锋,率一丶三团出綦(qí)江之右,进攻重庆南岸前哨黄桷垭,第三纵队司令张云汉率第六团出綦(qí)江之左进攻江津,进而窥视浮图关,扼(è)重庆咽喉。黔军第三纵队兵力最少,仅止一个团。三纵队的任务是从江津到重庆西面的白市驿,与二纵队对重庆形成钳击之势。江津是川东一个繁华的重镇,守军有北军一个团,川军一个旅,三倍于黔军的兵力。双方力量悬殊。尤其不利的是,黔军六团三营的蒋如松在江津郊外的李市坝和敌人初次接触失利,退兵五里,而敌军也未固守李市坝,退到江津城外山上,与黔军遥相对峙。后续部队到了之后,司令张云汉率队直扑敌阵,发起猛攻。敌人本以为黔军失利,不会再轻易进攻,突然被袭,不知对方是不是有了新的增援。双方一番激战之后,敌军退回江津城内。当第三纵队正与敌人在江津周旋之时,王文华的黔军一二纵队已开始了对重庆的猛烈进攻。这一仗是黔军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打出了黔军的威风和声望,在家乡兴义一时传为佳话。
张云汉孙子张显祚:张云汉是我的祖父,他当时是黔军第四团的团长,后来他被提升为第三纵队的司令,好像军衔是少将。(我祖父)参加的战斗主要还是在四川、内江至重庆这一带。当时是护法的时候,打击袁世凯所领导的这种部队。当时他们部队的人数比较少,但敌方的部队是超过他们三倍以上。但是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反败为胜,最后占领了好像是重庆的白市驿,在这个地方取得最后胜利。听说当时张云汉名气很大,你知道他的名气大在那些地方?大到能够作战比较勇敢、善战、指挥有方,对于强大的敌人,他根本不害怕。张云汉说,民国初年,贵州有人在德国定了一批军火,按规定,接货方填写表格时要写清楚“收货人”才能收货。可定货的人却不敢填写自己的真名,就利用黔军的名称。当这批军火通过滇缅铁路运到河内,再运到中国边境云南河口时,祖父张云汉接到通知去提货。于是,他受命带了一营人,从贵州兴义出发,经云南丘北、文山、麻栗坡,再到河口。当时云南匪患严重,而祖父张云汉在西南几省都有些名气,云南沿途各县听说他要去提货,就迎请他去帮助剿匪。祖父没有二话,爽快地答应了地方的请求,帮助扫清了匪患。县长们非常感激,纷纷宴请祖父,并赠送一些礼物。其中,中缅边境的一位县长送了张云汉四株缅桂花苗,以示感谢。张云汉用土包好花苗装入特殊的纸袋,小心翼翼带回兴义,在东乡丰都植下两株,又送了两株到刘氏庄园栽植。如今,刘氏庄园花厅前的那棵粗壮的缅桂郁郁葱葱,到了开花时节,满园飘香。据说,兴义之前是没有缅桂的,后来的缅桂都是由张云汉栽植的那四株苗所繁衍而来。有一个传说,当然是一些笑话,或者是一些神话,把他(祖父张云汉)说成神。这些土匪的家属,听说张云汉要来剿匪,都跑去关帝庙求签,结果求签的时候,关老爷的宝刀就出壳(qiào)了。这个当然(只)是一些传说,从我的祖上来到兴义,他们都做了一些对人民有好处有意义的事情。
如今,兴义桔山、丰都、景家屯等地,依然在流传着王伯群、王文华、张云汉、张云祥、刘朝治等人的故事。一位多情的诗人在了解到这些史实后,写下一首五言律诗:“昔闻将军事,今到景家屯。东乡出人杰,覆手定乾坤。转战川湘黔,捷报传家人。今逢太平世,志书留英名。”
责任编辑:陈锋
值班统筹:石磊
本期审稿:蔡桂兰
值班总编:宋娜
法律顾问:贵州天生律师事务所杨出波律师韦娜律师
兴义市新闻中心
兴义市新闻中心新媒体:
微博:
兴义市新闻中心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ngyizx.com/xyshj/63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