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建议在WiFi下观看,任性者随意!
提到兴义市清水河镇的自然古寨,人们的第一反应通常是雨补鲁天坑。然而,本期节目要带你去寻找的,却是一个叫纳央的村寨,那里留下的古建筑与传统石器怎么样呢?
纳央与清水河镇区的距离其实并不太远,从雨补鲁天坑翻一个山垭口就到了。但是,没有直达的公路,乘车就要绕道而行,这样就显得偏远了些。
说纳央历史悠久,的确名副其实。进入村口,远远就看到左侧的一段古墙,全是大石块砌就,长满了藤蔓与荒草。当地人介绍说,这不是堡坎,而是普通地埂。地埂用那样大的石块,那样精致,太出乎人们的意料了!其它地方的地埂往往乱石垒就,石块也要小得多,且粗糙简陋。地埂都那样唬得住人,房子会是什么样呢?刚进纳央寨子,一行人就被村里的古味紧紧抓住了。
再看前面,是一座民国风格的老屋。墙的底部是平整的五面石,缝与缝对得很整齐,往上是土砖,靠近屋檐的部分还有彩绘,大多是卷草纹。最后是瓦面和防火墙。兴义石山半石山地方的大户人家几乎都是这种风格,尤其以下五屯刘氏庄园的建筑最为典型。五面石坚固、防潮、美观、稳定。五面石之上用砖,既可减轻承重,又便于砌筑,那时的火砖少,只好用生砖。彩绘则用简洁的手法弄一些兰、竹之类的东西,对屋檐是一种装饰,暗喻主人的品格。
古代的大户人家修房子,管匠人吃住,给几个工钱就可以了。至于时间,那是不太计较的。一栋房子修几年,一个神龛弄半年,都是常有的事,不像如今的“现代化工程”总是赶工期,限时完工。
就说这村里的五面石吧,从开采到修整好,每块要耗费好几天,既可以看出房主人的殷实,又可以看出古代匠人的一丝不苟。现在机器切割,整齐划一,毫无生气,呆(ái)板异常,根本谈不上是工艺品。因而,说当年留下来的五面石就像手工刺绣那样珍贵,那是一点不为过的。
老旧的五面石是维修古城墙、老屋的最好材料,它们有包浆,有沧桑感,用来维修的古城墙、老屋,你说有多少年,它们就像有多少年,符合“修旧如旧”的原则。五面石的价值,可见一斑。
在村里行走,这种五面石老屋完整的近十栋。其它的,或是一堵古墙,或是歪斜在菜地里的一个屋基。至于条石、裙板、柱础、磨盘等物件,那就多了,整个村寨里随处可见。这里的院门,是典型的石库门,门头石与石门坊紧紧咬合在一起,石门坎、海窝、门墩凑在一处。这些构件往往是整块石头打制而成,石头有些发红,被若干代人的屁股与脚板磨得光溜溜的。
有一组建筑地势较高,是戴氏宗祠,院墙像城墙,颇有城堡风格。这些石头是无字之书,它们是古老村庄的化身,有它们,村子的古老还用得着四处张扬?还需要弄虚作假,搞假古董吗?
别看村寨里,一些石柱础散落在房前屋后,滚在那些刺蓬里,那些东西在文保部门工作者的眼里,全都是珍贵的文物。看!它们的形状、雕饰,都具有传统文化的内涵,可以作为传统建筑陈列馆的内容,也可以作为老屋维修的构件。甚至摆在那儿不动它,也有它的味道,人们看到这些物件,思绪自然会穿越许多许多的岁月……
纳央的老百姓说,他们寨子里有个文阁。这个信息让所有人感到奇怪,因为文阁往往是古镇或人才辈出的家族才有,比如明清时期,兴义军事重镇捧乍,又比如考上秀才贡生48人的鲁屯李氏家族。难道,这小小的纳央也有文阁吗?
来到村子南边,草丛里果真躺着两根大石柱,有3米左右长。石柱上有精美的文字,是一副对联,上联是“柱石落成不第培是方山川灵秀”,下联是“佛神设就岂仅佑此境工商士民”。上联的另一面则记录立柱时间是嘉庆二十四年仲春,即年。下联另一面小字,说明楹联是纳央戴氏家族两位贡生戴仁戴恩题写的,参与修文阁的戴氏家族有名字的近10人,以及众亲友。
这对石柱是纳央历史悠久、文化发达的文字记录,石柱已经近年了。文阁地基呈六角形,附近散落一些瓦片和彩色筒瓦残件,这是全市唯一保存较好的文阁遗址,也是兴义嘉庆三年(年)黄草坝置县后最早的文化设施之一。
往寨子东面走大约十几分钟,就看到一座精美的墓碑碑楼,是一位女老人的坟墓,这大概就是当地人叫它“花坟”的缘由吧。三门四柱,鳌(áo)鱼高啄,集雕刻、文学、书法为一体,是清代咸丰墓葬,身份为“戴母刘氏”。如果能够将雕刻、文字等传统文化内涵搞清楚,写出来,就是一篇很好的论文。碑序是一首诗,其内容如下:
苦节依稀七十年,
空帷人伴月娟娟。
金钗每自供宝馔,
荻管恒将课砚田。
贞顺敬姜无与并,
思勤孟母孰能先。
果洵永著冰霜志,
兰桂腾芳百代传。
香奁飞絮思缤纷,
淑德贞操最出群。
挽鹿已成司隶节,
积麻还学敬姜节。
秋河夜降三青鸟,
箫箫朝闻五色云。
……
以后几句模糊,无法辨认。碑序用了不少典故,很切合墓主的性别及身份。与雕刻及文字结合起来,有一种阴柔之美。
在此回望纳央古寨,东西北三面环山,南面临水,“水”就是奔腾的马别河,古寨位于一个巨大的平台上,对岸是一个叫小蚌的坝子。背面的山峰依次叫鸡冠山、青龙山、旗子山、老坟山、老营盘、公山、白虎山。这些山,圆润、饱满、灵动、平和。山是锥状,或壁立千仞,就有点险。远远看去,纳央古寨的后山像戴着毡帽的神仙护佑着村庄。
纳央古寨的布局完全符合古人筑城、居家的风水规范。如坐北朝南,依山面水;如左青龙右白虎等。据村民老赵说,爬上正北的老坟山,俯瞰坝子,有8个圆形的土山,特像一个个菜盘子,村子对面,正好似一个大餐桌,丰衣足食,吉祥如意。
大家感叹于戴氏先祖的聪明才智,当初能选择这个地方世居,说明他们那时候就具有十分深厚的传统文化积淀,立在村前的文阁就是最好的物证。
在寨子中一户人家,我们参观了一个石马槽,长约2.5米,宽0.65米,深0.5米,由一整块石头修整而成,石质细密,加工精致,呈长方体形状。还有一个石质的铺面,与马槽和石柱上的“工商士民”,综合在一起,说明明清时期纳央马帮等商业活动频繁。
纳央的南面就是马岭河,其下游的几座石桥均修建于清朝中后期。之前黔西南地区通往两广,南有红水河阻隔,通往省城,东有马岭河天堑,人马只好绕道马别河上游的清水河,因为这一带可涉水而过。最近找到一个例证,即是年,红军长征经过兴义西出云南,选择的就是这个通道。
这样看来,清水河镇明清或更早的时候自然是一个重要通道,除了雨补鲁和纳央,双桥河、章古、泥溪这些都是数百年的古寨,有古碑和家谱为证,只是文物部门从前重视不够罢了。
夕阳西下,一行人恋恋不舍地离开纳央古寨,纳央的山,纳央的古树,纳央的一草一木都似乎在与我们挥手告别,尤其是纳央的石头,仿佛在轻轻告诉我们,这里历史悠久,这里人杰地灵……
喜欢研究文物,尤其是喜欢研究西南乡村传统建筑者,真有必要去纳央看看,那里留存下来的一栋栋建筑,或许会给予你研究的灵感,更会让你沉醉于先祖们的智慧和才气。
来源:文化兴义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ngyizx.com/xysxw/63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