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兴义市 >> 兴义市学校 >> 正文 >> 正文

文化兴义兴义最早的农场

来源:兴义市 时间:2020-9-21

--温馨提示:建议在WiFi下观看,任性者随意!

大约因为地处偏远,兴义在外人眼中,就是贫穷落后的代名词。农、林、牧、渔的发展,好像完全任其自然,规模谈不上,科学就更谈不上。那么,兴义现代农业的发展起始于什么时候?当时的状况又是怎么样的呢?本期节目,我们就带着大家一起去了解了解.

要说兴义农业最早涉足现代科技的事,就绕不开当年一大名门望族——兴义赵氏。赵氏家族与兴义下五屯刘氏、景家屯王氏,以及泥凼何氏几大家族之间,均有姻亲关系。赵氏一门人才济济,对其家族在兴义教育史上的贡献多有记载,如曾任笔山书院斋长的赵学坤,到日本留学回来创建兴义第一所中学的赵伯俊等。然而,对于赵氏在农业、林业等方面的贡献,或许由于某些历史原因,就鲜为人知了。

为什么绕不开赵氏家族?因为,兴义最早的农场,就是在日本早稻田大学毕业的赵元奎(字竞生)返乡一手创办的。提及该农场,上点年纪的兴义人还清楚地记得牛奶枇杷、桔、桃、梨、葡萄等精品水果,以及葡萄酒、桔子酒,虼蚤药、驱蚊香。

农场原址在今桔山街道办的白岩弯(原称凉水井)、锅底塘、筲箕凼等地,土地总面积余亩,即今天兴义果树农场大部和州农校一带。

年,人称“赵幺公”的兴义大红袍创始人赵冠群长子赵元奎不负重望,考入日本早稻田大学。年学成回国后,曾担任北伐东路第一军总指挥部中校科长、上海招商局总会计师、武汉隆兴公司经理等职。年,元奎弃官返回兴义,在地方政府的盛情下,应邀出任城关区区长一职。抗日战争爆发后,在一次救国募捐活动中,得罪了个别视财如命的富绅,便辞官回家,将在日本所学知识付诸农场实践,走上实业救国之路。

赵元奎在祖上遗留下来的几十亩土地上,开始了兴义首个农场的创建,并以父亲赵学超的字“冠群”将其命名为“冠记农场”,后直接改为“冠群农场”

最初,农场因土地资源少,上不了规模,效果并不理想。于是,他带领族人在锅底塘后山小地名为“羊老弯”的地方,开垦了约30余亩荒山。同时,又以块大洋,买下了城内罗氏四弟兄在丰都筲箕凼的多亩荒山。在农场建设中,他亲历亲为,调动全家劳力,不久便把多亩荒山开垦出来。当年,父亲赵冠群种植的大红袍已声名远播,但他认为不能全部发展柑桔,也不能仅发展一些单调、普通的果木,而应借鉴国外经验,引进一些适应兴义种植的优良水果规模发展。

于是,农场从苏州引进源于日本的洞庭山枇杷,从昆明引进源于美洲的红玫瑰香型葡萄,又引进梨、桃、烤烟,以及牡丹、芍药、缅桂、夜来香、红玫瑰、除虫菊等花卉,还引进了各种牲畜、禽类。

赵元奎知识广博,在冠群农场的果树种植及其它作物栽培上,都是根据科学方法总体规划,严格按土壤特点和土质条件进行分门别类、合理种植的。

经过科学规划的冠群农场,在种植上各有侧重。比如,羊老弯全部种洞庭山枇杷,筲箕凼以桔子套种除虫菊,凉水井则以葡萄、桔、梨混合试验栽种。栽培果树时,按宽窄行拉绳定点规范株距,使种植出来的果树整整齐齐,像列队出操的士兵,横成行、坚成列,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整齐有序,彰显出一种规范管理的大美。葡萄按规划设计压条、搭架,各种果树的行间空隙套种其它试验作物,合理有效地利用了土地。在那些厢块之间种植一行行漂亮花卉,既可作为厢块界线,又为农场增添了一道靓丽的景观。

冬春之交,果树管理最为繁忙,刨根施肥,每棵树一升菜油枯,一桶粪水,施完肥料覆土盖好。接下来打尖栽桩、修枝抹芽,预防病虫害。经过精心管理,农场里的果子往往出类拔萃,其果大、色美、味甜。对本土野生果木,如糖梨、毛桃之类,则采取品种改良方法,引进优良梨、桃品种进行嫁接,使其结果成熟后不仅改变了原来果实的酸、苦、涩味,还增大了个头、水份、色泽等,吃味清甜、香脆,人们记忆中的“金盖葫芦梨”、“接桃”、“盘桃”等,就是当年农场的品牌水果。其中,洞庭山枇杷也是农场一杰,它又称为“洋枇杷”或“牛奶枇杷”,色泽金黄,透着浓香味,有普通枇杷两三倍大,吃味香纯可口。

经过几年苦心经营,夏秋时节,冠群农场就成了兴义最美的风景,枝头硕果累累,园中百花齐放,云南广西等周边地区,慕名前往农场参观、游览,收购果子的客人络绎不绝。场里的水果,尤其是“大红袍”到了成熟季节,云南广西的马帮便云集于此,买下销往四方。一些实力雄厚的马帮,还取道云南经越南出口到更远的法国等地。

冠群农场当年不仅生产出兴义前所未有的精品水果,还引领风气之先,开了水果深加工先河。这在当年的兴义,其轰动效应可想而知。

随着冠群农场生产规模的扩大,水果数量的增多,新的问题不可避免地显露出来。由于交通条件滞后,购买力有限,从而导致农场“丰收成灾”。水果大量滞销、积压,特别是葡萄,一旦销不出去,很快就会变质腐烂。要为鲜果寻找新的出路,唯有进行深加工。于是,桔饼、桔子酒、葡萄酒等产品先后应运而生。当年,生产设备简陋,几乎都是手工生产。如桔饼的生产,即是把桔子汁榨出,再烘烤处理、晒干,就成了桔饼;榨出的桔子汁经过虑处理,加入适量酒即成了桔子酒。虽然加工简单,但无论是桔饼、桔子酒,还是葡萄酒,其味纯正,是为真正的原生态产品。

除此之外,冠群农场还涉足了虼蚤药、驱蚊香的生产。赵元奎利用自己所学知识,将除虫菊植于果园中试验杀虫,效果显著。这一发现,坚定了他利用杀虫菊制作虼蚤药、驱蚊香的信心。经多方了解,并参阅相关资料,历时三年,反复试验,终于研制出杀灭虼蚤、臭虫、蚊蝇的生态药物。驱蚊香与普通香制作相似,在杀虫菊花半开时,摘其花、叶烘烤,日晒至半干,花、叶分开各用火炒,炒脆后加进黄柏和其它药物,碾成粉末。用花制成的则为虼蚤、臭虫药;用叶制成的粉末拌水,再用易燃的干竹棍沾碾成棒,晒干即成了驱蚊香。驱蚊香等产品上市后反响很好,不仅在周边各县畅销,还俏销于贵阳、昆明等省会城市。接下来,冠群农场还开展了酿酒、制醋、榨油、烤烟,以及生产加工玫瑰糖等产品。

冠群农场在进行各种生产的同时,还从事了改良畜禽的试验,成功配种出第一代“金胸绿耳凤头乌骨鸡”。这一特别鸡种,是以本地土生的凤头鸡和买来的大白公鸡及油红绿翎的大花雉和云南的乌骨鸡等作为种鸡,进行有计划的分笼饲养,分期分批进行杂交、混交、回交,再引三代杂交。经过多年反复试验,在年,终于成功地培育出第一代“金胸绿耳凤头乌骨鸡”。此鸡不仅肉嫩、味美,且药用价值极高,深受各界赞誉,并成为“乌鸡白凤丸”配方中的主料。年,贵州省科技展览会在贵阳开展,此鸡荣登展览会,科技界一时哗然。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期,赵元奎将整个农场全部捐给国家。当年农场里的各种科技试验成果,都有详尽的文字记载,但这些珍贵的技术资料,在后来的二三十年中遗失殆尽,实为遗憾。

文字资料虽然已不复存在,但农场留下的实物,如桔、梨、桃、葡萄等,至今仍在为后人创造财富。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ngyizx.com/xysxx/636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